在公开场合,是否可以过度暴露着装?伴随事件升温,该命题逐渐从具体层面上升到抽象层面,引发关注和思考。

1
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在微博中的附图。微博内容为,"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地铁狼较多,打不胜打,人狼大战,姑娘,请自重啊!"
2
两名年轻女子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身着黑袍和普通衣装,蒙着面,手持彩板,上书“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要清凉不要色狼”,以此向上海地铁二运抗议。

  服装,已然从遮风挡雨的朴素功能分化出来,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对于法律而言,制定一套衣着规则,是荒唐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穿着可以任凭自由意识,如何着装要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

  穿衣打扮不是那么简单

  的确,如何穿衣是一个人的自由,属于私权范围,国家和社会都无权去评价。但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张扬的私权要受到公共利益的制约,这是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

  微博中所示的那名女子,穿着是否符合社会公序良俗,至少在当下,是需要推敲的一个话题。服装,已经从保温取暖的原始功能分化出来,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合适得体的衣着不仅仅反映了个人审美观,更是一种社会心态的个体表现。

  本质上而言,此事件道德层面的分析要远胜于法律层面的论证。因为个人权利边界很难确定,权利义务之争似无具体实践意义;而且服装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更容易受到道德规则的指引。退一步而讲,怎么穿是个道德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法律不会对一个人的穿着进行限定,在权利义务的空间内,套路如何穿衣的问题,实则徒劳。

  叫嚣行权是权利意识浮躁的表现  

  在道义上,女子比男子享有更高的道德地位,特别是对身体方面,这种地位的形成是女性特征与男性特征长期斗争的结果,在这过程中个,男子的性冲动被道德紧紧束缚于制度规则之下。“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在这个背景下,也就略带挑衅意味。

  这种挑衅掺杂着几分女性权威的得意,同时更有道德的优越感,并且又有所仗义,此时,所有的敌对观点往往会被置于道德低端成为社会唾骂的对象。殊不知,压制人性的本能已属不易,在挑衅的环境,再度克制何其难。

  本来风平浪静的社会秩序,此时已混作一团,没有了对错、混淆了是非、扭曲了价值观,社会浮躁由此形成。

1
干露露,因前卫大胆的穿着曾一度处于舆论争议的中心。5月23日,上海厨卫展,干露露以几套无敌清爽装扮成功引爆国内最大的厨卫展会,成为当天当之无愧的话题女王,所到之处都引起蜂拥的人流和不停的闪光灯。
2
伴随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模行业也迎来一个"春"天:美女、豪车,共同演绎了一场情色大片。

  对于权利本身而言,权利宣示本身意义不大,仅仅可视为一种政策的宣扬,对于过度着装而言,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那些性骚扰真正猖狂而无法规制的领域,这种领域,政策要么不敢宣示,要不就无法救济。

1
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其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2
权利义务,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群体之中,都是一对永恒的命题,值得深究。宏观的讲,一个社会的良序秩序也正是建立在权利义务之间微妙平衡的基础之上的,“骚扰”事件虽然结束,但是背后那蠢蠢欲动的行权动机仍然会成为下个事件的导火索。

  在公共生活中,如何“骚”,法律并不干涉;但“扰”的冲动无时无刻不受道德和法律的规制;只不过是在那些潜规则横行的领域,如何实现“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这个宣言,是个需要真正考虑的问题。

  往期回顾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
从局长叫屈反思"潜规则发财论"
公务员擦鞋不只是作秀
高速"超时费"无法律依据
社会热点事件需要理性围观
有污点不准成榜样才是真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