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法治
|
案件
|
检察
|
理论
|
新媒体
|
视频
|
评论
|
文化
|
人物
|
舆情
|
装备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馆:智慧检务成果亮相
"数字检察"亮相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即将开幕:最高检参展
最高检携全国9个省级院参加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展位布置
1
2
3
4
5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慧检务助力司法办案
全国检察机关坚持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打造智慧检务,检察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以巨大提升。
张雪樵:坚持务实求是解决信息化建设实际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参观"数字检察"展区
"数字检察"亮相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发布
工信部:具备示范应用能力的5G终端最早明年下半年推出
更多>>
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刚参观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馆
“出庭一体化系统”中的虚拟现实模型设备
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展位布置
全国检察机关集中展示近年来智慧检务成果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1日至25日举行
最高检携全国9个省级院参加峰会
全国检察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打造智慧检务,检察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为全面履行检察职责、全面深化检察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谱写新的篇章!
运筹帷幄全面布局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强检”战略,积极打造“智慧检务”。最高人民检察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统一规划、全面布局,推动检察信息化工作长远发展。
凝神聚力扎实推进
201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依托电子检务工程建设完成检察机关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开启智慧检务建设新篇章,形成了以需求为主导、以业务为主线、以应用为核心,以安全为保障的检察信息化综合体系。
深入应用全面提升
随着检察网络的全面联通,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远程提讯系统、远程接访系统的全面应用,覆盖全国四级检察机关的司法办案、检察办公、队伍管理、检务保障,检察决策支持、检务公开与服务的全面建成,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为我们做好各项检察工作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智慧检务就是检察机关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创新,也是影响深远的检察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革命。其核心任务是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检察工作深度融合。
智慧办案
通过建立人机结合的检察办案模式,升级完善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的司法办案平台,强化办案全过程的智能辅助应用,全面提升检察机关办案质效。
智慧管理
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队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为检察机关提供智能辅助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技术,为检察工作提供支持。
智慧服务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检务公开、检察宣传、检察服务中的应用,优化检察公共关系,全面提升检察为民服务质效。
智慧支撑
通过探索建立智能检察支撑模式,以智慧检务工程为载体,以检察机关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人工智能试点创新为抓手,为检察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精心组织和统筹布局下,全国检察机关齐心协力、共同探索,积极打造“全业务智慧办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领域智慧支撑”的智慧检务“四梁八柱”,借助科技创新破难题、补短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检察办案的"和谐号列车"
检察机关依托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研发文书自动生成、量刑建议、出庭一体化、类案推送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提升了检察机关办案质效。
智慧管理全面提升
最高检、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西等推广移动办公智能应用;最高检统一研发队伍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国四级检察机关部署应用。
智慧服务全面优化
检察机关两微一端建设在政法系统率先完成全覆盖,以省为单位的互联网门户集群基本建成。网上网下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检察服务。
智慧支撑全面构建
最高人民检察院研发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全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与分析,河南、贵州等地开展了智能运维有益探索。全国检察机关视频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最高检历来重视科研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先后获得50多项软件著作权证书。2014年,最高检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强检电子信息系统研发与示范》项目。2017年9月,最高检与中国人民大学、航天科工集团等合作建立开放式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实现产、学、研单位全面合作。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9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京ICP备13018232号-3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1]0064-0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0076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2930
网络违法犯罪
举报网站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违法和不良
信息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
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
文化市场举报
电信用户
申诉受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