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我们自己的大法官故事

时间: 2016-02-17 09:11:00 作者:许身健 新闻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美国大法官成为法律圈的热点话题,但我们自己最高法院资深法官却少人关注,其生前身后显得很寂寞寥落。

  ·王怀安的一生也是个传奇。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工作时,就参与过黄克功案等多起重要案件的审理。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任命的由沈钧儒等17人组成的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会的委员之一。

  ·这些故事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应当流传下去,让后人了解前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追求公平正义,记住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情并理解他们曾经的无奈与委屈。

  上周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亚逝世。消息传来,国内法律圈一片唏嘘,微信圈很快就有文章详尽介绍其出身、家庭、政治倾向、脾气秉性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大有“大法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之慨。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共有九人,号称“九头鸟”,介绍他们的书译成中文的也不少,每个大法官传记都有中文版,而且不止一本,介绍美国大法官的丛书不止一套。这几年,美国大法官传记卖得挺火,不少成为畅销书。国内很多法律人对美国大法官的认知水平不亚于对自己十个手指头的熟悉程度。不少人能够准确说出九个大法官的名字,对他们的趣闻轶事如数家珍。这是关爱所致,是典型的粉丝效应。

  美国大法官成为法律圈的热点话题,但我们自己最高法院资深法官却少人关注,其生前身后显得很寂寞寥落。就拿我熟悉或有一面之缘的最高法院已故资深法官为例,他们曾经审理过著名的案件,也有传奇故事,然而,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一位最高法院资深法官,退休后在学术上很活跃。他和我谈起在美国探亲,一次陪儿子看棒球赛,比赛组织方听说有位中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场,特意邀请他为比赛开球,全场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由此可见美国法官地位之高,当然,他们以为我们国家最高法院法官数目和他们国家差不多,这里面实际上有误解。”我曾问他审理过的案件中,哪个案件印象最深,他说是孟锦云案。孟锦云因和单位领导关系闹僵,开车在天安门广场撞死撞伤多人。他对案件审理过程的讲述令我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建议他把这些故事写入回忆录,让后人知道当年的法官是如何审理案件的。前年这位资深法官突然去世,带走了这个精彩的法官故事。

  王怀安的一生也是个传奇。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工作时,就参与过黄克功案等多起重要案件的审理。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任命的由沈钧儒等17人组成的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会的委员之一。1956年,因积极宣传法治,坚持依法办案,被冠之以“扛旧法观点大旗”的人,定为二类右派,发配北大荒劳动改造,1979年回京,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当年,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彭树华曾与曾汉周、丁汾组成合议庭,负责审判潘汉年案。潘汉年案平反后,他们一直有负罪感。1996年,他探望住院的曾汉周,碰上王怀安。谈到潘汉年案,王老长叹后说:“你们当时怎么判得下去!”王老的话让他俩心情很沉重。

  曾汉周无奈说:“我们是奉命办案,没有办法。”曾汉周夫人说:“这些情况不写出来,将来还有谁知道,谁能说得清楚?”王怀安的话刺痛了曾汉周,之后他对彭树华说:“潘汉年案的错判,教训太深刻了。你应该把它写下来,让外界特别是法院的审判人员知道这个案子为什么会错判,这也对实现真正的独立审判是有益的。”丁汾思想负担更重:“我参加革命几十年,半生从事审判工作,一向谨慎,最怕判错案子,冤枉好人。这辈子记不清办了多少案件,扪心自问还是个称职的审判员,唯独潘汉年案作了违心的审判,一世清明,毁于潘汉年一案,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丁汾病危期间叮嘱彭树华:一定要把潘汉年案的审判真相写出来。当年王怀安的一句话催生了彭树华《潘汉年案审判前后》一书,彭树华在书中说:“人治司法制度的危害,是我们从潘汉年案得出的基本教训,而结束人治,真正实现法治,是我们法律人矢志追求的目标。”

  这些故事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应当流传下去,让后人了解前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追求公平正义,记住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情并理解他们曾经的无奈与委屈。这样,我们会倍加珍惜法治的珍贵,并为追求法治中国梦的实现而孜孜以求。

  

专栏介绍
最新文章更多>>
·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春天
· 肯尼迪兄弟的理想主义
· 这次我给苏力点赞
· 如何上好法律人的思想品德课
· 如何上好法律人的这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