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现在媒体喜欢给在世名人赠送“大师”的头衔,然而,是不是大师,需要历史检验,盖棺论定方能成圣
·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于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真正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应当放弃所谓“大师之谓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吸引教师回归初心,做个负责任的教书匠,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此,这句话成为描述大学的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确实,大师对大学精神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钱端升纪念馆坐落于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楼。尽管面积不大,藏品不多,但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经常不由自主地走进纪念馆,感受大师精神的魅力。钱端升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在担任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首任院长期间,推动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培育了大批法律人才,有这样一位院长,中国政法大学与有荣焉。
然而,大师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政法大学近七十年校史上能称得上大师的恐怕只有钱端升一人。现在媒体喜欢给在世名人赠送“大师”的头衔,然而,是不是大师,需要历史检验,盖棺论定方能成圣。大师对后辈学生的意义在于启迪,对于具体的专业学习不一定有直接的作用。大学的使命有二: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当下,对大学的评估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水平某种程度上简化为发表在高级别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上述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大学“唯论文”现象。打破“唯论文”是举,最期待的是学生。为了解决“唯论文”轻教学乱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于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真正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应当放弃所谓“大师之谓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吸引教师回归初心,做个负责任的教书匠,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应当指出,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是愿意做优秀教师的,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然而,有时候美好的愿望不敌残酷的现实。教师在讲台上扯破了嗓子,台下的学生上网的上网、看手机的看手机,让老师顿生挫折之感。有的老师提出所谓课堂的“黏性”,希望依靠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于是网络段子满堂飞,课堂的笑声倒是多了,但学生似乎只是记住了段子,教学目标并没有实现。课堂“笑果”好不等于效果好。其实,高校教师之所以把“大师”当成口头禅,很大程度上是艳羡大师的“吸粉”能力,希望自己能有大师的功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自己“传道授业解惑”。
上述教学模式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模式,并不符合教学及学习规律。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教授Deanna Kuhn指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性的,而非教师主导。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向导推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在未来的学习中什么是有价值的。如果他们认识到这些价值,就能吸收知识,树立学习中的目标。对于教师这个角色来讲最重要的是提问。鼓励学生作出反馈,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正是他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在工作中需要的素质。人们大部分时间不是独立工作的。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的同伴是怎么想的?对于你的同伴的看法和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换句话说,鼓励同伴之间的思考,不仅仅是只围绕老师这一个中介来思考。对于老师来说,能保持开放的思想,在一个合作的背景下继续学习是非常关键的。不断地和他的同龄人、其他老师交流,学习教学技巧和训练思考的方法。”
教师喜欢自嘲自己是“教书匠”,其实,做不成大师,不妨做个称职的教书匠。李克强总理将工匠精神提升到国家意识层面,工匠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也应该提倡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教书匠精神。如何做好教书匠?现代教书匠要钻研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更多关注学生发展以及学习效果。
总之,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大学非大师之谓也。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