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方案要求做好农民工医保接续、异地就医和药费结算服务等政策衔接
2007年10月19日,南京一家药店的药品降价促销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资料图片
■ 方案摘录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
基层医疗机构全用基本药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
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体系。
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加强政府监管抑制药价虚高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行在药品外包装上标示价格制度。
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
■ 专家解读
基本药物制可减轻药费负担
●林洪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
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将规范药品的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将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同时,还要逐步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吴松(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药品市场现在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就是不断有新药在上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多数并非临床需要,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每个新品种上市,因为不具有可比性,定价一般都会很高。即使是国家普遍降价,仍有利润空间。
因此,政府改革药品定价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要实行上市前的经济性评价,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非常迫切。
■ 方案摘录
农民工医保将实现异地接续
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0%以上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公益性组织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
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相关经办机构正常经费。
加强医保基金管理使用监管
促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和衔接,做好城镇职工医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做好农民工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等政策衔接。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
■ 专家解读
多层次医保体系全民覆盖
●白重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
《征求意见稿》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并且也已经着手在做了。“这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医疗费用高,往往是一个人生病全家都被拖垮,如果有比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能有所缓解。这项制度是在看病就医方面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新农合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者为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奠定了基础。
●孙洁(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最迫切的问题是,中西部的农民工到东部打工,得了大病的医药费的报销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方向看,应该是由工作所在地负担,可以体现医疗保险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农民工的问题实际涉及到地区之间利益的问题,农民工肯定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在加大地方政府的职责的同时,如果出现资金缺口,中央财政应提供必要的补贴,因为农民工毕竟是个过渡性群体,最终还是会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