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4年柏林电影节上最大热点,《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开年便出尽了风头,不仅获得了评审团大奖,更是上映以来好评不断。有人说它是关于一个门童的一部缤纷的童话,也有人说一部荒诞迷离的谋杀性喜剧;有人说它是复古唯美主义的最个性化诠释,还有人说它不过在写历史,真实映照了战前的欧洲。无疑,它的另类、丰富、可爱、感性狂甩其他同档期电影不止一个纬度。而最为震撼笔者的,是氤氲其中的略带哀伤的往日情怀,尤其是对战前欧洲文明的悼念。
整个故事的主线,不过是住在饭店小十年的老贵妇暴毙,她生前最后一个情人——大饭店门房古斯塔夫先生,带着真诚善良又可靠的小门童前去参加葬礼,由此卷入家族遗产纠纷、一幅名画的辗转,然后是爱情、谋杀、越狱、战争以及死亡这样的设定。而主角古斯塔夫身上,附载着浓浓的旧时欧洲人文精英色调。
古斯塔夫不但讲话用语精妙绝伦,且衣着品行考究。人道主义这样的字眼,在他的世界里从未被抛弃。他心中存在美的概念,简单真诚地直抒对老妇人指甲的看法。他买完蜡烛记得给跛足鞋匠零花钱,在给饭店工作人员开晨会时用美好的诗句感染他们的生活。他在受到追捕的路途中不忘使用习惯的香氛,关注好朋友小门童的爱情,询问他姑娘如何了。哪怕是在生死命悬一线的悬崖边,他也要大声诵出所热爱的诗句。最后在列车上,面对旧日世界的毁灭者,人道主义的沉沦者——发动战争的士兵,因为好友小门童被蛮横的欺压,他不能坐视不管,最终因捍卫人道和自由而死。
影片的最后,打出“受到茨威格作品的启发”的字样。是的,门房古斯塔夫身上,附着浓重的茨威格的影子。不仅主角,就连电影中出现的种种细节,也让人忆起作家那部满怀离情别绪的《昨日的世界》。而那位传奇的犹太作家,传统欧洲秩序与文明的赞美者,把德语的优美表达到极致,在战前代表欧洲文明的鼎盛,其本人也颇受大众追捧。之后,他在二战开始即受到纳粹迫害,最后不堪母语世界的堕落而与夫人自尽于巴西。影片中毒死贵妇人的毒药,即是作家夫妇殉道时饮用的那款。而门房先生最后死于士兵手下,也无不是表达对秩序分崩离析,文明毁于一旦的悲愤。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用个人传记的形式纪念了曾经存在的人道主义,也为文明秩序的分崩离析而哀伤。对于旧时欧洲的人文巨匠在战争中凋零,或许你感慨他们生不逢时,但请永远因其向人类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贡献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