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携影片《归来》重回影坛,掀起一股热潮,而影片主人公陆焉识、冯婉瑜的故事,凄婉、温暖、安静,给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带来一股凝重和些许清醒,让人反反复复地回味、沉思。
如果将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会发现犹如一个人的成长,从血气方刚、志在必得、不顾一切的青年,到成熟理性、智慧睿智的中年,并逐渐走向从容淡定、接纳包容一切的老年。从影片着色上也能看到这一点,《红高粱》是惊艳浓烈的火红,《英雄》色彩多元、柔和,《归来》则充满古旧寡淡的色调,背景极其干净简洁。
少年不识愁滋味,要领悟《归来》的深沉厚重,需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和阅历。“亲人相逢不相识,沦作邻人写蹉跎”,整个影片以唤醒失忆冯婉瑜为主线。唤醒记忆是影视作品常见情节,资深观众早已积攒了诸多的唤醒经验和唤醒技能,这些经验和陆焉识不谋而合,陆焉识想尽办法进行尝试:权威引导法、车站情景再现法,照片唤醒法,音乐唤醒法……观众的心跟着陆焉识一起揪着,一次次满怀期待,又一次次失望伤心。在冯婉瑜听到钢琴声有一丝清醒,陆焉识悲喜交加,观众此时泪水难抑夺眶倾洒。但是,几乎刹那间,冯婉瑜目光再次迷离,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中。亲人终相逢、合家再团圆的内心期盼,瞬间再遭重创,观众绝望并心生怨恨。影片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牵动着观众情感,观众随着这只指挥棒忽上忽下,忽喜忽悲,犹如坐过山车一般。
观众绝望了,但陆焉识没有。接受现实需要勇气,陆焉识伤痕累累归来,满怀憧憬,现实却如此残酷。陆焉识只有接纳现实,他把自己的伤痕轻轻地包好、藏好,不再幻想,然后默默完成自己的使命:愈合妻子的伤,愈合女儿的伤。女儿坦白告密往事,陆焉识一句“我知道”消除了女儿的愧疚。唤醒妻子成为不可能,陆焉识甘当邻居、“读信的”,每月5号陪她去车站接妻子世界中的“陆焉识”。
对一个时代的评价需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理性的反思,历史不容回避、也不能逃避。《归来》缘起“文革”,被劳教的陆焉识逃回家,因女儿告发再次被抓走。影片用几个镜头,极其简洁地提起文革:组织要求家人划清界限,女儿每每提起父亲直呼其名,陆焉识的照片全部被女儿剪掉,陆焉识在各色纸张上写信,大学同学大卫在文革中自杀了,害人的方师傅被抓……“文革”对人的伤害,对亲情的破坏,对人性的扭曲,从中窥见一斑。以往影视作品表现文革,或呈现激昂亢奋状的宏大场面,比如《霸王别姬》,或展现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扭曲,比如《孔雀》,或塑造一批被忽略的一代,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影片都试图通过讲述文革时代并引起人们的反思。
而影片《归来》则将重心放在文革后,尝试着去抚慰、愈合文革所造成的伤痛。影片基调舒缓平淡,节奏温吞,陈道明没有痕迹地演绎了一个全新的荧幕形象知识分子陆焉识,这个形象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的经典影像。听到同学文革中自杀,陆焉识只是就“哦”了一声,女儿坦陈告密,陆焉识稍稍一扭头轻轻一句“我知道”,唯一一次血气冲天,陆焉识揣着饭勺去找恶人算账,听到恶人的下场时,却缓缓转身离去……以往的观影经验在这里屡被颠覆,陆焉识屡屡以平静应对强烈刺激。陆焉识的平静,传递了一种力量,他的平静,是饱经沧桑后的从容,是接纳现实的决绝,是抚平创伤的勇气。影片用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表达知识分子在重创之后的冷静和理性。
文革已成过去,抱怨、报复、埋怨对愈合伤痛于事无补。主演陈道明说“陆焉识和冯婉瑜一直在愈合,愈合历史留下的斑斑伤痕,这是陆焉识最大的坚持。”一代人的伤口,需要几代人来愈合。陈道明一直记着“文革”中半夜被抄家时全家的惶恐,他父亲的苦难经历为他塑造陆焉识提供了现实体验。《归来》的愈合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有些许安慰在其间:除夕夜,冯婉瑜捧着用棉被裹着的热饺子送给“邻居陆焉识”;炉火旁,陆焉识用温暖明朗的声音给妻子读信,读着往昔苦楚却满怀希望的岁月……
岁月,是理想、幻想、梦想与现实交织一起的时间累积体,又聚合、裂变成形形色色的不同命运。苦难也罢,伤痛也罢,幸福也罢,岁月是不得不用生命书写的诗歌。陆焉识从农场写信给妻子,苦难中也有一抹亮色:“刚出生的小马驹,挣扎着站了起来,站在开满黄花的草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