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海岩写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1997年赵宝刚导演把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由徐静蕾、刘汉强、姜武主演,当时红极荧屏。十几年后的今天,高群书导演又把它拍成了电影,由黄晓明、杨颖、Angelababy和韩国演员在熙主演。朋友命题作文,要求我评点一番,于是看了一遍电影,写下这些文字。
小说作者海岩就是一个擅长在警察背景下铺陈情感纠纷的作家。从最早的《便衣警察》开始,他写了一连串警察的情感故事,如《永不瞑目》、《玉观音》、《深牢大狱》等,且多数都被改编成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因此他还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但是,影片在展现这个情感纠纷所产生的特殊环境时却很乏力,未能清晰地揭示情感纠纷的深层次原因。
俗话说,漂亮不是爱上你的理由。爱上一个人,需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需要有情节铺垫。而我们在影片中只是看到因为漂亮他们相爱,看不到导致他们相爱的故事,更缺少在那个警匪争斗特殊背景下感人的细节。这就要说到小说作者海岩。因为剧作家父亲的遗传,因为幼年坎坷的经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岩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尤其是《便衣警察》,塑造了动荡年代里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民警察形象,开创了“岩式警匪”、“岩式爱情”等典型的海岩式风格。但是,作为当时有名的“警察作家”,海岩在揭示警察内心世界,展现警察特有的情感纠纷时,越来越显得无力。认真浏览海岩的作品,你可以看到,从《便衣警察》以后,他就逐渐向琼瑶风格靠拢,渐渐失去深刻揭示警匪争斗背后社会和情感内涵的风格,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逐步退去,越来越纠结于感情的分分合合。
当然,展现风花雪月没什么不可以,有无数的观众喜欢风花雪月,喜欢Angelababy、黄晓明和在熙,有他们就足够,不需要那些警察背景。可问题在于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高群书,我以为他的特长可不在这里。高群书擅长拍摄警匪题材影视作品,作品风格阳刚、豪放,颇具男人味,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命案十三宗》、《征服》、《西风烈》、《神探亨特张》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西风烈》和《神探亨特张》。高群书的阳刚风格不仅赢得了观众,更赢得了电影界的一致肯定,《神探亨特张》获得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奖。但是,在这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高群书却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企图描写一场风花雪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有几十亿张独特而绝不相同的脸孔,有几十亿种独特而绝不相同的情感。我在政法机关工作了30多年,结识了无数警察、检察官、法官和律师,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应该说比较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所有的人一样,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点。展现这些法律职业者的内心世界,是文艺家们应尽的职责。只有真正深入他们的内心,写出他们身上发生的独特的故事,才能塑造生动、可信的“这一个”人物,也才能赢得观众,拥有票房。放弃自己的特长去盲目追求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无疑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