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档暑期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111
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诸如“荦荦大端”、“分道扬镳”之类的复杂字词,而是“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热门词汇。这也反映出当下汉字教学的偏差。 
222
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技能。如今,却出现提笔忘字甚至出现把提笔忘字不当回事。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在讨论和吐槽中,恰恰说明了国人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一种“汉字危机”。

    专家:"提笔忘字"与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有关

    专家表示,“提笔忘字”的现象,与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有关,“英语也难学,但因为四六级是一些学校毕业的资格线和企业求职的敲门砖,因此大家都去学,如果某一天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一张‘写字水平证书’,那么大家的写字水平肯定都会提高。 ”

    "拯救汉字危机"彰显的是文化义务和社会责任

    如今,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使我们淡漠了汉字使用的文化意识;技术的入侵,图像的进攻,使我们通过文字书写、思考、记忆的能力和力量越来越弱;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文化符号)、“雷词”的泛滥,使汉字原有的结构蒙受所谓“汉字整形”的肆意破坏,冲击、挑战和颠覆着汉字文化的生存价值……这使我们不能不正视汉字文化的确存在危机这一问题。因此,“拯救汉字危机”彰显的是文化义务和社会责任,对目前我们的汉字窘境、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的命运,充满忧虑。

1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室副主任程荣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之一,在她看来,这个节目把小学里“汉字听写的小测验”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汉字听写盛会”,为普通大众使用汉字提供了一个正字、正音的大平台,具有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双重意义。 
222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以音求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变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 
    汉字文化的传承,是否会因此衰变?书写工具改变不可逆,当提笔忘字愈加频繁,对汉字的遗忘,又该如何抵挡?
111
电视热播剧《甄嬛传》,“嬛”字读音从小说到电视剧一直在被谬读,最后成为全国观众口口相传的白字剧。这部热播戏本因其深厚的文学语言被盛赞,却因一字没过的语文关,成为遗憾甚至笑柄。 
222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 

    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够长存世间。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至今仍被亿万人民使用的文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世代积累之功。这是我们的珍宝,国人当倍加珍惜、呵护、热爱,争当熟悉汉字、欣赏汉字、正确运用汉字的“英雄”。

  往期回顾
推动全民阅读需文化"合力"
空难背后的海外游学乱象
"网购成瘾"戒除需下猛药
禁炒状元 改革制度才治本
给师德划线不如落实法律
"到此一游"敦促国人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