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搜索、游戏、阅读、音乐、互动社区、手机支付等业务的开发使用,移动互联网已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超过3.5亿。
3333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发布2012年8月手机安全报告称,8月份一共截获27756个病毒软件包,其中Android平台截获26260个,环比增长43.7%,占据病毒总数94.6%的比例。开放的安卓平台已经成为手机病毒防控的重点。 
1111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几个自己喜爱的应用后,就接收到网络流量不足的提示;亦或是此前不久刚刚缴纳话费、充值,不久后即提示余额不足或者干脆已被停机;又或查询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订制”各种各样的收费服务。我们也不难想象,这些都是“恶意扣费”类病毒应用在背后搞鬼的缘故。 
    安卓手机与普通手机的区别在于其本地计算能力高,可方便地安装各种应用程序,拥有很多高附加值的信息和资源,包括个人的手机信息、身份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还包含诸多账号信息以及邮件、文件等。目前,以搜集用户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手机程序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增长趋势。
3333
“隐私窃取”、“恶意扣费”、“传播流氓软件”无疑三个常见Android系统病毒应用种类,那么这些病毒应用又为何能够大行其道呢?这与目前第三方Android应用市场泛滥、盗版Android系统应用、Android系统天生具备的开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11
盗版的Android应用显然是用户最担心的,加入恶意代码的盗版应用与原应用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应用图标、应用界面,鱼目混珠令普通用户难以区分,轻易上当受害也就在所难免。第三方应用市场泛滥对于开发者上传至市场中的应用产品缺乏有力的监管,也加剧了Android系统病毒应用的传播。Android系统与生俱来的开源性,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手机应用窃取隐私已经成为全球热议话题,也成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最大障碍。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5.5% ,超越美国成为智能手机第一大国。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featurephone 用户开始更换智能手机,如果隐私窃取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手机用户自我保护提示

  通过正规渠道下载软件:在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时,提高警惕,尽量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应用商城或者相应程序的官方网站,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避免安装不健康软件:大量恶意软件往往通过伪装吸引用户下载,因此,安装时,用户不要轻易点击短信、E-mail或社交网络中有风险的链接。

    严控系统权限的授予:手机用户应树立风险意识,尽量避免将访问个人隐私数据的权限和访问网络的权限同时授予可疑程序。

    有条件者工作娱乐手机各备一个:用户可对手机数据进行物理隔绝,将工作和个人通讯用途的手机和上网娱乐的手机分开,尽量避免将账号密码、卡号密码、身份信息等明文存储于手机。

3333
对于“流氓软件”相信很多朋友们早已非常熟识,尽管相比恶意扣费、隐私窃取等恶意行为,传播流氓软件行为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这些流氓软件对于手机日常使用而言却是有着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有些流氓软件同样具备无提示私自联网消耗我们的网络流量,变相造成我们手机资费的消耗,因此对于此类病毒应用我们仍不能够掉以轻心。  
1111
2012年上半年,智能手机流量异常消耗、恶意扣费和用户数据读取三项,分别占比27.54%、25.88%和21.29%,通话窃听和地理位置跟踪等,分别占比8.98%和7.42%。因此,手机安全绝非“儿戏”。 

   针对手机应用泄密发展的局面,应加强规范,制定应用审查技术标准,防止恶意应用进驻应用商城传播,并对违规应用商城进行打击;对于恶意应用开发者和个人信息窃取者,应制定相应惩处法规,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对于对国家安全较为重要的信息,更应加大保护力度。

 
  往期回顾
童年不应被粗暴的商业"侵蚀"
"互联网战争"别打伤了用户
职业删帖挑战公众知情监督权
“约架”挑战网络文明底线
网络谣言别蒙奥运观众的眼
打击论文造假别“大棒轻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