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保委调查机票高价退改签:最高竟达票价3倍 

  针对这一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启动了“消费者飞机票退改签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线上线下问卷方式,收集到1250个有效样本。涉及东航、南航、国航等8家航空公司,以及携程、去哪儿、飞猪旅行等7家互联网机票销售平台。其中,79.6%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退改签的经历。 

  《江苏省消费者飞机票退改签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各家航空公司所谓的退改签费用其实都是自家制定的。而且,各大航空公司以及购票平台的机票退改签费用普遍较高,有的甚至达到票价的3倍。 

  

  代理渠道混乱 退改规则不一致 

  一名国内大型航司的品牌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国际航班机票代理人众多,而航司在不同渠道投放时,价格、优惠力度和退改规则不一致的情况并不罕见。 

  南航官网也证实了上述说法,其退改规则显示:机票的更改条件受所购舱位限制,由于销售渠道等的不同,客票的使用条件也有所不同,建议联系出票代理人办理更改。 

  “航空公司给代理渠道、官方自营渠道不同的退改政策,这个在国际机票比较普遍。同样舱位同样航段同样价格的机票,航空公司给不同的代理人,以及国际代理人还是国内代理人,退改政策也会有差异。”对于飞猪自营机票退改费用高于国航旗舰店,飞猪也给予了上述回应。 

  侵权成本低 消费规则设计不合理 

  侵权成本低是导致类似机票退改费乱象的一个原因,诸如约谈后作出的承诺、道歉,个案曝光后的退费等处理连“罚酒三杯”都算不上,这无异于是对乱象的纵容。 

  其实,机票退改费畸高表面看只是市场服务价格的问题,说到底是滥用了定价权和消费规则设计不对等。服务价格市场定价并没有错,但市场定价并不等于不受约束,特别是在很难形成封闭竞争的领域,没有刚性规则的约束,反而导致“霸王条款”畸生。机票高价退改费恰恰是规则约束缺失的产物。近些年,机票、火车票等公共服务的价格从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自主定价,但如何从规范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对自主定价行为进行约束,相关法规并无具体明确规定,服务价格难免会从“一管就死”走向“一放就乱”的另一个极端。

  买机票后被擅自降舱:4650元买了3200元的票 

  来自广东的周先生回忆,4月17日在飞猪平台订购北京飞日本的国际机票。付款后收到行程单邮件显示往返机票舱位均为Q舱,票价共计4650元。但之后在电子客票验真官网查询,舱位降至W舱,票价变为3200元。前后相差1450元。 

  周先生认为,票价和舱位出现调整后,平台及代理商并未主动提醒。若不是自己发现,主动反映,可能“被降舱”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他觉得,此事不会只是个案,他希望让更多的消费者在订票时留意。

  捆绑销售成"惯例"——企业赚钱重要渠道 

  在不少在线旅游平台,除了机票、燃油费和机场建设费外,消费者都会被默认选择购买酒店优惠券、贵宾休息室消费券、接送机服务券、机场停车券以及各类保险。许多人看到合适的打折机票,会不假思索地迅速下单支付,一不小心就落入捆绑销售的陷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线旅游企业的机票价与航空公司官网的票价基本一致,企业光靠售票的赢利空间不大,搭售额外项目已成为在线旅游企业赚钱的重要渠道。如果用户没发现且不需要“搭售”服务,这些花费就成了在线旅游企业的利润;即便用户刚好使用某些搭售服务,在线旅游平台的报价也高出不少:比如航意险,直接从一些保险公司购买为20元一份,而在一些旅行网站的收费为30元、40元一份;旅行网站销售航意险,还能从保险公司处获取代理费。

    
    一个规模居全球第二的民航市场,没有理由让消费者继续在退票问题上受到困扰和权益伤害。类似“退票费比机票还贵”的笑话,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

往期回顾

     正义网

  文化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