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云南一官方文学杂志出“野鸡刊”敛财》在网上引发热议。该报道称,《大家》杂志在原有纯文学版外另出“理论版”,用高价刊登论文形式一月敛财百万,两种《大家》共用一个刊号。
11
在花了5800元版面费后,终于拿到了梦中的《大家》杂志。杂志上,有一篇小论文,3000余字。与汽车维修、IT教育、装饰艺术等种类繁多的近300篇论文挤在一起,“密密麻麻地挤了463页”。
222
有本《医学信息》,主管主办单位均为“陕西省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330个页码,发了386篇论文。旬刊,每月三期,均为“鸳鸯”版本,封面一样但内容不一样。每期可以进账40余万元。每月就是120余万元。 

    近些年,不少纯文学刊物在走向末路,但像《大家》这样,彻底沉沦于商业利益的泥潭,不再坚守文学的独立品格,仍值得我们深思。到底是谁把文学刊物推向这样的境地,到底是谁让文化丢掉了起码的尊严?

222
这份一个每星期发行量超过1600万份的教辅报纸,竟然涉嫌非法出版。这十几年以来,《英语周报》都是通过地下渠道发行,没有到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备案,也没有到工商、税务等地进行过注册。
111
在一些报摊上调查显示,目前市面上有《新风采》(湖南)、《新周报》(湖北)、《新传奇》(湖北)、《新纪实》(湖北)、《新看台》(四川)、《新探索》(内蒙古)等十几种文摘周刊。而在这些“新”字头的报刊中,只有《新周报》和《新传奇》为正规出版物。

    现在刊物资金来源有三个,一是体制供血,二是资本资助,三是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产业化,文学评论期刊意外发现和开辟的“版面费”。在这三个来源中,只有版面费才是最靠得住的资金来源。或者当体制供血不足,资本资助无望时,那么期刊只有靠版面费了。

2222
学术期刊卖版面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社会上甚至形成了一条互为依存的“生物链”。你买我卖,各得其所,不排除还有个别人竟以此牟利,发这种不义之财的。
 
 
  往期回顾
毕业"出格"何需大惊小怪?
《非你莫属》的傲慢与偏见
"上网强迫症"成青年最常见症状
大学生求职屡现"拼爹门"
解读电视剧改名之怪现象
傍名人要谨防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