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19-07-11 09:38:00 作者:郑海啸 新闻来源:正义网
|
|
|
核心提示:
·“语言拜物教”的极端表现是符咒——符是书面语的物神化,咒是口头语的物神化
·语言拜物教的荒诞不经我们早已知晓,但它的遗毒仍然不绝
·当我们听到一些觉得不吉利的话,心里也会有波动,其实这完全是庸人自扰
妻子辅导孩子作业,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警察把宝宝带走了’,怎么改成‘被’字句?”我在旁边听了很不爽。举什么例句不好?!
后来想想真是无谓。我怎么也陷入了语言拜物教?语言与巫术是共生的,“语言拜物教”,即把无生命的语言当作崇拜对象,认为它具有超人的神力。最常见的有倒贴福字,以及各种避讳,如西方人不喜13,中日两国都讨厌4,林黛玉写到“敏”字要减一两笔,因为这是她母亲的名字,等等。“语言拜物教”的极端表现是符咒——符是书面语的物神化,咒是口头语的物神化。清代有一种很流行的木匠手本《鲁班经》,其中不仅包括有建房时所应遵循的恰当的礼仪规则,也有着种种恶毒的符咒,供建房工匠藏在屋梁上面或地板下面。比如,把一幅刻有“冰消”两字的竹片图和四句诗藏在正梁的合缝处,诅咒此家主人“夫丧妻嫁抛子,奴仆逃亡。”用一团头发裹一把刀藏在门槛下地中。意喻:“头发中间裹把刀,儿孙落发出家逃。有子无夫常不乐,鳏寡孤独不相饶。”害人的符咒,也用符咒来破解。《鲁班经》中也有破解之法,估计你兴趣不大,因为我们根本用不上。
语言拜物教的荒诞不经我们早已知晓,但它的遗毒仍然不绝。当我们偶尔气急了咒骂一个人,心里也会暗暗希望咒骂成真吧?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听到一些觉得不吉利的话,心里也会有波动,其实这完全是庸人自扰。在心理素质日渐脆弱的今天,“会聊天”成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品质。像鲁迅《立论》里提到的那个人,当别人都说吉利话时,他却非要说什么“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真是太不会聊天了,应该深刻反省。
“逢人减寿,见货添钱”,算是会聊天。“您六十?”“老汉今年七十八!”“哟,您可真显年轻!”这是“逢人减寿”。“你这包可真好看!没两万下不来吧?”“才一百八!”“你真会买东西!”这是“见货添钱”。但这样的“会聊天”,是不是太虚伪?
总而言之,很难,就像让一年级的小学生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确实很难,让辅导作业的家长寻找合适的例句,更是苛求。
|
|
|
专栏介绍 |
 |
范建生
湖北恩施市检察院检察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和网评。 |
|
核心提示:
·你坐在我身边玩手机,对于我而言,你还不如一个死人。
·我经常觉得,手机再这么玩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一种很低端的机器人,很便宜很便宜
每逢重大足球比赛,球迷的妻子会感到自己被冷落,甚至被视若无物,于是自嘲成了“足球寡妇”。但好在重大的足球比赛不是每天都有,所以“足球寡妇”的日子大概尚能将就。而手机,是真正的“全天候”,那么,“手机孤儿”就是无时无刻不孤独。
有一个5岁的小姑娘,在幼儿园没人接,因为爸爸在玩手游,妈妈在追剧。因为沉迷手游和追剧,而忘了去幼儿园接孩子,这样的父母在媒体的曝光之下,大概会自觉有点“理亏”,但有些父母则会理直气壮,因为他们忽略孩子的理由是:我正在网上给宝宝买玩具呢,或,我正在看育儿公号!
解决“手机孤儿”的办法很简单且一劳永逸:给孩子一个手机。
你坐在我身边玩手机,对于我而言,你还不如一个死人。面对死人,我可以选择报警,或是离开。而面对你,为了礼貌起见,我只能坐着,也掏出手机,于是就有了两个死人。你不觉得,不止是孩子,很多很多的成人,也都成了“手机孤儿”吗?我经常觉得,手机再这么玩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一种很低端的机器人,很便宜很便宜。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欲深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天机了,也就是人将丧失最宝贵的灵性。有人将玩手机和吸食鸦片作比,确实很相似。晚清那些可怜的人力车夫,拉车拉到体力不支时,就赶紧吃个大烟泡。我们工作累了,也赶紧玩玩手机“充电”。鸦片鬼起床前要吸足鸦片,我们起床前也要打开手机过足瘾。
据说,全球人都在想办法应对手机带来的危害。为了让顾客找回用餐的初衷,专注享受美食,不少意大利餐厅规定顾客进餐馆时,必须把手机放在门外的更衣柜内;很多法国人则将智能手机换成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的老式手机,关掉无休止的消息提醒。
又据说,在世界范围内,巴西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最多,平均每天近5小时;而中国人每天只花3小时,远远落后于巴西,只位居全球第二。所以,不着急,我危言耸听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