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009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将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认定为犯罪,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奠定了刑法基础。2015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六)》取消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修改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规定从重处罚。”

  《刑法修正案(九)》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主体的范围扩大以及增加了“情节特别严重”情形下的法定刑档次。

谁在"贩卖"个人信息?

  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快递公司、外卖机构、淘宝卖家等各种组织机构或企业、个人都在长期经营中,逐渐形成并积累各自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其中涉及姓名、性别、年龄、生日、住址、电话、银行账号等大量个人基本信息。有的因管理不善而导致“被动泄密”,有的则是“主动泄密”。

  从2010年至2016年间,法院审理的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案件发现,6年里,1.62亿余条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中,快递公司、教育机构、网购网站等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一条信息甚至不到半分钱就被人买卖,贵的则可以卖到近6元钱。

  下面小编梳理了一些今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案例,通过买卖双方的形式展现出来:

  

  

  不难看出,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已形成“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交易模式。由于几乎没有门槛,贩卖个人信息的从业者越来越多,而房屋中介、装修公司、保险公司、母婴用品企业、广告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日渐兴盛的产品推销和服务企业,是对这些个人信息趋之若鹜的核心群体。

这买卖有多大的"诱惑"?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这真如媒体所言,是一组“血的数据”。

  10分钟手机定位找人,60元获得一个人的银行信息……近日,内蒙古奈曼旗警方侦破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在固定证据时,民警整理出一份交易“价格表”,包括20多种个人信息交易大项,全部明码标价,中间商们将其称为“全套”。在这份价格表中,诸如个人征信、电信话单、银行流水等信息已经属于非常廉价的“基本款”,甚至连计划生育、航班信息、企业征信、公司账号明细等略显冷门的信息也能提供。在各类信息中,尤以手机定位数据最为昂贵,价格表显示,联通定位200元/次,移动定位350元/次,电信定位价格最高,达到400元/次。手机定位服务包括卫星图和平面图,定位精度在几十米至几百米范围之内。

此类犯罪到底有多猖獗?

  有数据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上述书面调查如果对大家不够“震撼”,那么下面这些可能更触目惊心!

我们该怎么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打电话约车,司机的手机竟然能自动显示出你的职业?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轻易说出你的身份信息?互联网时代,一些看似平常的举动,都暗藏信息泄露风险。社交平台、应用程序、预装软件、自动登录设置…这些方式都可能泄露你的信息。机关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手段窃取成为重要的泄露方式。我们的信息泄露途径基本上分为内部人员泄密,黑客攻击和商业间谍这三种。根据调查显示,80%的信息泄露是由内部人员引起的。具有针对性的黑客攻击引发的泄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互联网社会,个人信息具有的价值不言而喻,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政府部门或是企业内部员工铤而走险,利用职务之便贩卖个人信息。

  什么原因导致的?

  犯罪团伙拥有大量电话卡和银行卡,说明运营商实名制没有完全落实,很可能存在一些员工非法寻租、参与犯罪。银行也存在发卡泛滥,实名制未落实、银行网络在境外转账分解资金缺乏限制等现象,这些是导致贩卖个人信息猖狂肆虐的根源所在。

  我们该怎么办?

  业内人士认为,应在法律层面加大惩处力度、完善相关司法解释。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现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模糊。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对于员工加强培训,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意识,避免因员工防护意识薄弱导致无意中泄露信息;其次,完善管理制度,进行权限划分,将能接触到核心数据的权限规定在很小的范围,方便数据监管;再有,从源头上进行保护,通过部署数据安全管理软件提升数据安全等级,即使数据泄露,由于被加密,未授权的计算机打不开,保证数据信息无法被使用。 

  数据的保护不能只靠信息拥有者采取措施,我们的立法、执法部门也要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加大对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信息、非法利用信息犯罪的打击行为。同时我们个人也要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个人信息,降低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往期回顾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