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3月10日讯(记者 吕卫红)今日下午3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高院、高检工作报告。正义网联合腾讯网邀请专家张千帆就两高工作报告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连线解读,以下为连线实录:

张千帆资料图片
记者:司法公正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您觉得今年司法机关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会有一些什么措施?
张千帆:司法公正没有捷径好走,我们司法改革也有很多年了,成效也不少,也有局限性,但是这条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按照法制的基本规律进行司法改革。有时候某些主张听上去好像比较新奇,但未必具有可行性。
记者:最高院的报告里面有这样一个表述,“要重点增强法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及为民意识和国情意识”,法官为什么要讲政治?
张千帆:我也是觉得法官主要还是应该依法判案。当然法律适用要顾及到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在这个方面我想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总的来说我觉得不应该过分强调司法的政治性,近十年来司法改革总的方向还是要把司法更加职业化。
记者:今年提到要做到五项工作,第三项就是着力保障民生,重视和解决视关群众利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张千帆:民生肯定要关注,任何政府部门都要关注民生,但是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不一样,我们认为法院的主要任务还是依法判案。怎么关注民生呢,就是要通过法律。法律首先要关注民生,我们正在开两会,就要通过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制定符合民意的关注民生的法律,同时法院公正的来执行这些法律。比如有的法院它认为比较麻烦,或者在政治上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比如说土地征收或者是房屋拆迁的案件,这种情况下它就不立案,这样的话就会引发社会问题。法院关注民生还是依法办案,法院缩小或者是不严格执行的话都是有问题的。
嘉宾简介:张千帆,1964年1月生于上海。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固体物理学士学位。1986年、1989年先后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物理学硕士、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1992年在加州大学圣特克鲁斯分校做生物物理学博士后。 1992年—1995年在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转攻法学;1997年、1999年先后获得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硕士与政府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千帆教授是中国学界最少见的“文理”双料博士,是国内最著名的宪法学者之一,为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