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和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111
“非公务员单位不进、非事业单位不进、非国企不进”,在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当中“非三不进”已经日趋明朗化,“如果说80后对铁饭碗开始有些特别留意的话,那么一些90后则是非铁饭碗‘不嫁’。 
111
在山西太原举行的青年节专场招聘会上,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求职。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为历年之最。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2013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周期被称为“史上最难”。多地、多学校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对于高校招聘上出现的限制性规定,部分社会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促使用人单位形成一种“傲慢”的招聘心态,同时又反映出招聘方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选择性“偏见”。

    聚焦大学生就业难 压力下公平更重要

111
张力(化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博士,今年即将毕业,虽然头顶着博士的光环,但是他在今年的求职过程中仍然遭遇到了“学历歧视”。“在应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一些高校的教师职位时,对方要求第一学历是211学校的法学本科,但我本科学校并非211学校,所以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好不容易考了硕士、博士,没想到到头来还是要看出身”。  
111
北京新近出台的一项非北京生源的落户政策就引发了就业歧视的质疑。政策规定,今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新政一出,令很多“超龄”的毕业生们“北京梦”破碎。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远没有达到学生和社会的期望,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要从各方面入手。
111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一破除“院校门槛”之举赢得社会好评。不过,对于毕业生来说,还有年龄、性别、户籍、身体特征等一道道就业门槛,在反就业歧视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出台规定,规范各种限制条件,厘清禁止设置的“限制性条款”。  

    中国的高校应该反思目前的教育模式,不能再以粗放式、牧羊式的方式发展,不能只求并校扩地,忽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而是应该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让招聘单位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信心,而不是只对个别高校有信任感。

  往期回顾
"到此一游"敦促国人自我反省
"成龙捐楼"再敲古保警钟
"人打钟"再敲故宫文保警钟
明星捐款赈灾让"票据"说话
微信收费没有赢家的战争
明星当委员莫成"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