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OTT业务"这个词,您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但是说到省事省钱的微信,您一定不会陌生。所谓的OTT,来自篮球术语,Over The Top,过顶传球,防守方遇到这种传球方法一般只能干瞪眼。而在互联网领域里,像Skype和QQ、微信等等移动应用商店里的应用都叫OTT,因为它们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和收费,而架设基站的电信运营商就成了篮球场上被过顶传球的防守队员,面对其中的巨大价值却没法分得一杯羹。
111
腾讯微信推出新版,增加了视频和语音通话功能。这也被认为继短信、彩信之后,腾讯终于对电信运营商最后的堡垒语音业务发起挑战,从而引发"腾讯将成为第四大运营商"的激烈讨论。 
111
微信发展大事记 2011年1月 腾讯公司推出微信。 2012年3月 微信用户破1亿。 2012年7月 微信推出4.2版本,新增视频通话功能。 2012年9月 微信用户破2亿。 2012年9月 微信推出4.3版本,增加了摇一摇传图功能,支持通过语音搜索从通讯录中查找朋友,同时,该版本允许QQ号和手机号码从微信号里解绑。 2013年1月 微信用户破3亿。 2013年2月 微信4.5版上线。这一版本新增了语音聊天室,实现多人实时对讲功能,并在语音接口之外开放了地理位置信息接口。  
    一边是微信业务蓬勃发展,一边却是短信业务直线下滑,国内的三大运营商最近醒过味儿来,开始向微信等OTT业务讨个说法。希望以腾讯为代表的企业能够为OTT业务支付额外的费用。目前工信部已经介入到运营商与OTT企业关于收费问题的争议中,按照工信部的要求,运营商正在制订相应的方案并准备提交工信部。
111
目前关于"微信收费"的三大传言:
第一种传言:微信将于7月1日开始收费,收费标准为信息5分/条,语音1毛/条;
第二种传言:包月用户会员制度和流量收费制度,具体而言,每月10元可不限量发送微信,流量则是1兆收1元,还与Q币打通;
第三种传言:每月收费25元。对此,微信团队全部予以否认,称全为谣言,但并未明确表示不收费。
 
111
马化腾: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是一种产业链上下游的承载关系,就好像是高速公路和在上面奔驰的汽车,或者是商业地产和里面的商店——商店经营得越好、客流越多,那么商业地产的价值、租金以及物业价值也越高。  
    数量巨大的用户背后是巨大的利益。有网民指出,这场微信收费之争,表面上看是服务商与运营商之争,背后实际上是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商业模式之争。微信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运营商短信、彩信、语音等业务大幅削减,运营商为微信提供平台,现在微信反而“侵占”了运营商的既得利益,于是就演变为收费之争。
111
有说法称,三大运营商针对微信占用信令资源大给出的方案是:建立微信专区,建设费用腾讯自理;重写微信底层架构,不能干扰现有无线通话。不过,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表示,这些都不是可行的方法。建立微信专区就好比划出一个公交专用道,如果公交车特别少,就不会拥堵,如果公交车特别多,反而堵死了,就需要运营商花钱去扩展资源。重写底层架构也不能解决占用信令资源过多的问题。目前来看,没有解决的新技术。 
111
对于微信而言运营商就这么简简单单收费就行了吗?微信类似的OTT软件兴起,只能说明运营商现有的语音和短信业务的过时以及不再那么有价值(这里的价值不是指其不重要,而是指付出相同费用情况下用户更愿意选择OTT)。OTT是一种技术进步,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这预示着APP时代的到来,对于这种趋势,我们更多地应该去把握,而不应该去堵和遏制其发展,因为自古以来治水从来没有靠堵而彻底成功过的。  

    三大运营商挑起“微信收费”,可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起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不但让微信遭遇不应有的负面新闻,也让三大运营商成为“众矢之敌”,更有可能让微信错失做大做强的机会,这场“战争”最终很可能没有一个赢家。

  往期回顾
明星当委员莫成"花瓶"
教材频出错 不应止于挑刺
怎么"拯救你"我们的年终奖
"追续权"制度需三思而后行
盘点那些年被叫停的节目
别让手机"紧急呼叫"成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