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名22岁的年轻人徒手击碎故宫翊坤宫玻璃致使文物受损,这一突发事件让故宫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111
受伤的钟表已变成了“罗锅儿”,住进了故宫地库。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馆员王津为其检查伤情后说,钟表上部的小平台受损最重,在摔落中发生了扭曲变形;钟锤与一朵转花脱落;水法柱也有个别破碎。不幸中的万幸是,尽管该钟外部防尘罩破碎,不过因有它的保护,老钟最娇气的珐琅钟盘几乎没有受到损伤,玻璃表蒙虽掉了下来,幸而没有摔碎。 
    在过去的这两年,故宫经历过很多的“门”事件,比如“盗窃门”、“会所门”、“文物门”等等。巧合的是,2011年5月8日发生的故宫“盗窃门”,石柏魁的作案过程也有“砸玻璃”的细节,当时安防界一片哗然。两年过去了,为什么故宫安防体系还是那么落后,以至于经不起游客愤怒的一拳头?专家、网友和律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11
2011年7月4日,故宫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发生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品。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111
2008年5月6日,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公众需要一座平安的故宫,这种平安不仅建立在技术和硬件上,更急迫的是弥补管理的软肋。如果仅仅具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而在管理中慢半拍,那么安防系统在意图不轨者眼中,便是“纸糊的大炮”——一辈子也打不响。

全面梳理文保相关制度方法 打造"平安故宫"

    这几年故宫发生的文物被盗被损坏事件,让大家对故宫的管理不由得有些担心。针对故宫的安全保护,国家已经提出“平安故宫”的建设目标。当前《文物保护法》的完善以及提升它的法律地位的重要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不断出现故宫文物被损毁,以及之前新闻舆论广泛关注的梁思成故居被拆除,还惯以保护性的拆除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的事例充分反映了当前文保状况的窘迫。

    其次,故宫作为悠久的历史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也是全民的财富。目前的文保制度方法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同时,不应忽视民众的意见,可以考虑大范围地征求民众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发布单项的信息。所以,在法律的提升方面,在制度的完善方面,在吸引民众智慧和力量的参与方面,其实都应该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111
故宫安防改造也在升级。单霁翔表示,故宫已决定继续加密院内监控摄像装置,在今年年底完成首轮改造后,明年立即开始新一轮探头加密。 
111
自去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展室门窗安全防护的升级改造,选择了复合型防砸板作为展室安全门窗防护的透光材料。目前,已完成对承乾宫、永和宫门窗的改造工作。这种新型抗砸玻璃已经装上了承乾宫的窗户,考虑到透光性和安全性,部分窗户采用了磨砂和防砸双层设计,防砸的同时,也照顾到文物保护对于光线的要求。 

    往事不可追,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而这应建立在故宫真正提高对文物的重视和敬畏,以及切切实实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的基础上。

  往期回顾
明星捐款赈灾让"票据"说话
微信收费没有赢家
明星当委员莫成"花瓶"
教材频出错 不应止于挑刺
怎么"拯救你"我们的年终奖
"追续权"制度需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