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奖发给谁,有谁关注,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奖项背后的整个行业,生态健不健康,格局开不开放。

争议一:网络文学"全军覆没" 茅奖苛刻对待成众矢之的

  本届茅奖首次接受网络文学作品参评,本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变革,业内诸多人士也对其抱有极高期望,可最后的结果却让跌破眼镜。在最早公布进入评选环节的180部作品中,曾有8部网络文学作品申报成功,后共有7部网络作品送选。在第一轮投票后,1部入选,使得此前信心十足的网络文学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8月11日晚,第二轮评选结果公布,惟一幸存作品也惨遭淘汰。网络文学遭遇大浪淘沙。知名网络小说《盗墓笔记》名气最高,然而却以尚处于连载阶段、未完结为由“被下马”;第一部申报茅盾文学奖的网络小说《橙红年代》,则因为出版时间是在2011年4月,卡在了2010年出版实体书的标准之外。茅奖对于网络文学的苛刻无疑成为众矢之的。

争议三:5位获奖作家中4个作协会员 茅奖也是"肥水不外流"?

  在第一轮的投票结果中,81部作品进入下一轮评选,而得票前10名作者中,省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占到了8位,文坛大腕纷纷入围。而最后的5位获奖作家中除了刘震云外,其余4位均为中国作协会员,这也是公众质疑的焦点。其实,早在20强公布时,就有网友戏称“欢迎来到茅盾文学奖主席专场”。在纯文学性和迎合大众趣味的商业性之间摇摆不定的茅奖,恰恰成了当下文学处境的典型写照。 

2
网络文学"全军覆没" ,人气最高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以尚处于连载阶段、未完结为由“被下马”。
1
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相当于6部120回的《红楼梦》。

  茅盾文学奖评选“作协主席”占优势,是“赢者通吃”法则在文学圈里的现实体现。

1
图为茅盾文学奖62位评委之一的麦家,对于超长作品《你在高原》,麦家称“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
1
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从左到右依次为: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刘震云。

  “文章千古事”。何况“茅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评比活动,也是一个社会事件,它承载化人育人的使命。

闭门评奖增加民众猜测 有待公开透明良性互动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近几届茅盾文学奖之所频频引发争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评选结果公布之前,没能与民众进行良性互动。公众质疑的不单是获奖结果,更多的是评奖过程。藏着掖着,或是故作玄虚,只会增加民众的猜测和不信任。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茅盾文学奖在群众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评奖不仅仅是作协的家事,而是中国文学的风向标、全民精神的避风港。总之,评选只有更加公开、透明、不拘一格,才能更加符合社会意愿和客观实际,才能更加具有严肃性和亲和力,才不至于给人以闭门评奖的错觉。

2
茅盾文学奖被质疑是作协主席们之间的角力。

  当合情合理的质疑存在的时候,公平公正便会成为一句可能的“空话”!真正文学意义上的“语言权”应当属于大众作家,而不应被“少数人”把持!

  往期回顾
打工子弟的梦想何处安放
寒门学子路在何方
鬼子进村背后的文化糟蹋
官员演戏和"官场做戏"
艺术品市场黑幕重重
私人会所折射"灰色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