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总能说出许多教育塑造未来的微言大义。但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却总是穷了教育。

特岗教师:"穷教育"的证明 

    “特岗教师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特殊政策。据河南省的一些特岗教师反映,特岗教师的社会保障等待遇没有落实,难以享受正式教师的同等待遇。按照一些特岗教师的说法,他们工资待遇只有每月1700多元,河南这些特岗教师的境遇,正是国内对待教育的一个缩影。在许多地方,特岗教师待遇都存在被打折的现象。而所谓特岗教师,就是聘用期三年的教师,三年期满后考核是不是合格,能不能留下来成为正式教师,都得当地政府批准。 

2
他们给贫困乡村学校教育和孩子们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1
特岗教师常亮(中)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3
23岁最美女教师曹瑾生前照片。

  这些教师承担着北京十余万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用知识温暖着打工子弟们的梦想,但他们却又常年生活在城市鲜亮的光影之外。繁重的课业、困顿的生活以及得不到认同的模糊身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繁重的工作却与收入成反比

  与微薄的工资相比,打工子弟的老师们每天工作量却并不轻松。在受访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自己面临教学任务重、劳动量大等工作压力。据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韩嘉玲调查,多数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每周的课业量在二十几个课时,部分教师甚至达到了25—30课时,一般教师平均每天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达9—10个小时。

模糊的身份:“飘着”是他们对自身现状的定位

    在学校里,这些老师们也更多地将自己视作“打工者”。他们对于学校的事务,发言权极为有限。在北京除了几所项目试点学校外,其余的打工子弟学校都没有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给教师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社会认同与权利保障的缺失,同样是他们面临的窘境之一。多位老师称,他们的教学工作得不到认可,无法参加职称评定,感觉身份很模糊。

1
一位女老师的宿舍里,有一面大镜子,这使得不大的小屋看起来明亮宽敞许多。这里没有厨房,公共厕所距离老师的宿舍有300米,暖气也是学校自烧的。
2
两个老师的婚房,小屋15平米左右,简单装修。两人收入加在一起,每月3000元左右。
3
3年级的课堂,粉笔被分开摆放,一直用到不能再用为止。

  “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这朴素的话语,已经扎根成许多乡村教师坚定的信念,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他们守着清贫,又多次放弃走出大山改变生活的机会。

1
最美乡村教师薛跃娥:她在山村教书25年。
2
她代课15年才转为公办教师,从教的最初3年不仅没有一分工资,还倒贴家里100元钱,欠下100多元的账单,她也曾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一个人教6个年级……

  有这么一些人,他(她)们默默地的奉献自己的青春、时间,谱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
坐落在安徽省巢湖市散兵镇银屏山蜿蜒的山路边的董山小学,是一所由13名学生和两名代课老师组成的“麻雀小学”。
1
蒋明深,海南琼海市最偏远的乡村——会山镇加略村的苗族学校加略小学的校长,他把25年的时间都献给了这所学校和这里的孩子们。
    无论我们把教师这个职业“抬”得多么伟大,从事在其中的人也都是平凡的,喜怒哀乐是他们无法拒绝的人间表情,生存和待遇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选题。教师节最贵重的礼物,莫过于给这些教师中的特殊群体足够的重视和体恤,让这个人前伟大人后心酸的职业不再上演不公的悲剧。
  往期回顾
大学致辞:信美之言关照理想与现实
茅盾奖不该自相"矛盾"
打工子弟的梦想何处安放
寒门学子路在何方
鬼子进村背后的文化糟蹋
官员演戏和"官场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