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师承担着北京十余万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用知识温暖着打工子弟们的梦想,但他们却又常年生活在城市鲜亮的光影之外。繁重的课业、困顿的生活以及得不到认同的模糊身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
繁重的工作却与收入成反比
与微薄的工资相比,打工子弟的老师们每天工作量却并不轻松。在受访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自己面临教学任务重、劳动量大等工作压力。据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韩嘉玲调查,多数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每周的课业量在二十几个课时,部分教师甚至达到了25—30课时,一般教师平均每天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达9—10个小时。
|
模糊的身份:“飘着”是他们对自身现状的定位
在学校里,这些老师们也更多地将自己视作“打工者”。他们对于学校的事务,发言权极为有限。在北京除了几所项目试点学校外,其余的打工子弟学校都没有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给教师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社会认同与权利保障的缺失,同样是他们面临的窘境之一。多位老师称,他们的教学工作得不到认可,无法参加职称评定,感觉身份很模糊。
|
|
 |
|
一位女老师的宿舍里,有一面大镜子,这使得不大的小屋看起来明亮宽敞许多。这里没有厨房,公共厕所距离老师的宿舍有300米,暖气也是学校自烧的。 |
|
 |
|
两个老师的婚房,小屋15平米左右,简单装修。两人收入加在一起,每月3000元左右。 |
|
 |
|
3年级的课堂,粉笔被分开摆放,一直用到不能再用为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