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市民精神所深深感动的同时,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大的损失,究竟是谁造成的?是天灾还是人祸?仔细的观察一下,中国当今城市建设的整体形势,你会发现,61年不遇,虽为偶然,实则必然。
|
规则漏洞下的诡异比赛不少见
1994年加勒比海杯小组赛最后一场,巴巴多斯和格林纳达争夺出线权,巴巴多斯必须净胜2球才能出线。恰巧该项赛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规则:如果战平就必须进入加时赛,加时赛金球决胜,加时赛获胜者等同于胜两球。
而正是这个诡异的规则导致了戏剧性一幕的出现。比赛刚开始时一切正常,巴巴多斯先进两球,以2:0比分领先至83分钟,被格林纳达扳回一球,比分变成2:1。如果要以净胜2球出线,巴巴多斯需要再进1球。但巴巴多斯队意识到以当时的条件,不太可能在短短的7分钟内再进一球了。于是在第87分钟,足球史上最富创意的踢法出现了:巴巴多斯队后卫和门将互相到脚几次后,突然自摆乌龙,强行扳平了比分,企图把比赛拖入加时赛,通过赢下加时赛净胜2球。
格林纳达队在惊愕之余,迅速反应过来:除了正常的赢下比赛,他们也可以乌龙,如果比分变为2:3,虽然这场比赛输了,但是照样能以净胜1球的优势出线,而如果进入加时,那就前途未卜了。也就是说不管是哪家的球门,格林纳达只要再进一球就能出线。于是剩下的3分钟成为足球史上最壮观的一幕:格林纳达对两边的球门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巴巴多斯则全力防守两个大门!最终巴巴多斯队成功地守住了球门,将比赛拖入加时赛。
类似的事件在03年的甲A赛场、08年的秘鲁足球联赛、意大利乙级足球联赛上都有出现。
|
莫让看客心理占据道德高地
不少人指责运动员为了金牌,践踏体育精神,这种消极比赛的情况应该杜绝,同时在论证自己主张时,还联系体育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指明了当下的弊端。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很有觉悟很有高度。实际看来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看客心理。
我们的运动员是否缺乏体育精神?竞技体育是一项富有挑战的运动,不仅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而且还挑战精神极限,意念之间绝乎成败。我相信,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走来的中国运动员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这种支持是金钱所不能提供的,我也相信,唯有对体育的热爱,对体育的尊重才能激发这种动力。与韩国对手的比赛,到底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还是对体育规则的利用?值得思忖。
我们总是喜欢用至高无上的道德去评价世俗的行为,总是习惯站在道德高地上去评价周边的人和事,这种浮躁的心态要不得。而且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方面我们推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发挥到极致。这种让人左右为难的处世哲学,有谁会是舆论评价的合格者?
|
|
 |
|
在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中,丹麦队和瑞典队第三战果然2-2战平,意大利队小组赛未能出线,瑞典队和丹麦队这对“北欧兄弟”携手晋级,这场比赛也成了大赛史上“默契球”的经典之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