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牌作为目的来追求,就成了金牌主义或锦标主义了。金牌主义其实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异化。金牌如果成了目的,体育运动就会损害人们的健康而不是增进人们的健康。

1
在31日的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第一的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以14:21和11:21爆冷不敌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温布利体育馆内嘘声四起。
2
在经过听证会的审查之后,国际羽联和奥委会共同决定关于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河贞恩/金敏贞和印尼组合波利/梅来娜等八名运动员的指控成立。她们将以“消极参与比赛,未能尽全力争取比赛胜利”的名义被取消参加女双第二阶段交叉淘汰赛的资格。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充分尊重世界羽联的处罚决定。

  羽毛球女双比赛似乎成了伦敦奥运会媒体当前最热炒的话题。国内媒体大多数同仇敌忾一致声讨,“耻辱”、“不道德”、“丢人”等各种最能宣泄感情的词汇铺天盖地压向中国羽毛球选手。不堪重负的于洋甚至透露出退役的打算。世界第一的女双选手就此被不合理的规则葬送了奥运生涯。

1
腾讯网的投票结果显示74%的网友能接受为长远胜利故意输掉眼前比赛,同时,凤凰网的投票结果显示,43.7%的网友认为是世界羽联,制造规则漏洞导致荒唐结果,应该为羽球队员被取消参赛资格负责。
2
从小就离开家庭进入运动队接受专业训练,每个运动员都带着一身的伤病,一直要等到退役后,生活、工作一切才能重新开始。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能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然后,这一切,都随着一场“消极比赛”而付诸东流。

  在为市民精神所深深感动的同时,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大的损失,究竟是谁造成的?是天灾还是人祸?仔细的观察一下,中国当今城市建设的整体形势,你会发现,61年不遇,虽为偶然,实则必然。

  规则漏洞下的诡异比赛不少见

  1994年加勒比海杯小组赛最后一场,巴巴多斯和格林纳达争夺出线权,巴巴多斯必须净胜2球才能出线。恰巧该项赛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规则:如果战平就必须进入加时赛,加时赛金球决胜,加时赛获胜者等同于胜两球。

  而正是这个诡异的规则导致了戏剧性一幕的出现。比赛刚开始时一切正常,巴巴多斯先进两球,以2:0比分领先至83分钟,被格林纳达扳回一球,比分变成2:1。如果要以净胜2球出线,巴巴多斯需要再进1球。但巴巴多斯队意识到以当时的条件,不太可能在短短的7分钟内再进一球了。于是在第87分钟,足球史上最富创意的踢法出现了:巴巴多斯队后卫和门将互相到脚几次后,突然自摆乌龙,强行扳平了比分,企图把比赛拖入加时赛,通过赢下加时赛净胜2球。

  格林纳达队在惊愕之余,迅速反应过来:除了正常的赢下比赛,他们也可以乌龙,如果比分变为2:3,虽然这场比赛输了,但是照样能以净胜1球的优势出线,而如果进入加时,那就前途未卜了。也就是说不管是哪家的球门,格林纳达只要再进一球就能出线。于是剩下的3分钟成为足球史上最壮观的一幕:格林纳达对两边的球门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巴巴多斯则全力防守两个大门!最终巴巴多斯队成功地守住了球门,将比赛拖入加时赛。

    类似的事件在03年的甲A赛场、08年的秘鲁足球联赛、意大利乙级足球联赛上都有出现。

  莫让看客心理占据道德高地

  不少人指责运动员为了金牌,践踏体育精神,这种消极比赛的情况应该杜绝,同时在论证自己主张时,还联系体育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指明了当下的弊端。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很有觉悟很有高度。实际看来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看客心理。

  我们的运动员是否缺乏体育精神?竞技体育是一项富有挑战的运动,不仅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而且还挑战精神极限,意念之间绝乎成败。我相信,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走来的中国运动员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这种支持是金钱所不能提供的,我也相信,唯有对体育的热爱,对体育的尊重才能激发这种动力。与韩国对手的比赛,到底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还是对体育规则的利用?值得思忖。

  我们总是喜欢用至高无上的道德去评价世俗的行为,总是习惯站在道德高地上去评价周边的人和事,这种浮躁的心态要不得。而且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方面我们推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发挥到极致。这种让人左右为难的处世哲学,有谁会是舆论评价的合格者?

1
在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中,丹麦队和瑞典队第三战果然2-2战平,意大利队小组赛未能出线,瑞典队和丹麦队这对“北欧兄弟”携手晋级,这场比赛也成了大赛史上“默契球”的经典之作。

  在新的规则没有颁布的时候,旧的不合理规则一旦受到质疑出现问题时,难道就要把运动员当成牺牲品而送上公平道德的祭坛上去接受审判吗? 在乱象后面我们需要看得更深一些,否则,就事论事只能误导舆论。 

  往期回顾
北京暴雨:是天灾更是人祸
"刻章救妻"的男儿之殇
"可骚不可扰",苍白的权利表达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
从局长叫屈反思"潜规则发财论"
公务员擦鞋不只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