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许多人在为送礼感到愁眉不展、不堪重负的同时,有关“人情消费”的争议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讨论。礼尚往来本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礼仪传统,适当的礼尚往来可以加深感情、促进交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成为最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诟病,但又欲罢不能的“习俗”。

五芳斋等粽子涉嫌过度包装 礼盒装一盒千元
  针对端午礼品市场产品过渡包装问题,近日上海市质监局举行专项检查,其中,知名品牌“五粮液”“五芳斋”均涉嫌过度包装。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广州部分超市发现,端午节临近,不少超市卖场内的粽子、茶叶等豪华礼盒包装缤纷抢眼,但包装精致的粽子礼盒价格不菲,比一般包装的贵了两到三倍,销量不多。
人情消费:“面子”还是“情谊”?
  在“面子”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的驱使下,日渐泛滥的人情消费,脱离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本质,越来越异化为物质化、金钱化的低级趣味。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这股愈刮愈猛的“人情风”逐渐成为扭曲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破坏社会风气的罪魁祸首。
  人情消费之腐 更多>>

从“人情消费”到钱权交易
  一些手握实权的人物,不敢明目张胆进行权钱交易,借着给小孩办升学宴、给老人办寿宴等机会敛财,其下属和仰仗其权力生存的单位,不得不奉上厚厚的“人情”。
“人情消费”背后的奢靡之气
  变异的人情消费中,还有一种“唯上”的变种:领导家办喜事,争先恐后地去送礼;领导家办丧事,可以放假去帮忙;……如此唯上的人情消费,得益的是领导,受累的是下属,受害的则是党群关系、政府形象。对这种畸形的人情消费,当然应该喝止!
约束权力才能避免“人情消费”泛滥
  云南省昭通市一贫困县干部葬父,收到礼金数十万元;湖南某干部为儿子办婚宴,“20辆警车助阵,百万礼金入囊”;南京一房企礼单曝光,多名官员礼金被网“晒”……凡此种种,哪一个不是打着“人情”的招牌,明里暗里与权钱勾结相关联?
莫用公权回报人情
  用“公权”回报“人情”的例子并不乏见。人们常说的无“礼”不办事,就是这种现象的明证。每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下属给领导“送礼”、企业给相关公职人员“送礼”,相当多是看中了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期待领导“关键时刻”大开方便之门。
健康的“人情消费”不该是腐败温床
  健康的人情消费,不该是腐败的温床,而是构建现代社会人与人新型关系的媒介。在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传统熟人社会体现中国温情的交往方式,又形成符合道德、法律的新型消费文化,这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人情消费之重 更多>>

“人情消费”名目多:乔迁周岁均要收礼
  临近年关,婚礼聚会拜访扎堆,压岁钱、随礼钱、“打点”钱……不少人数着自己的人情消费预算,又一次咬着牙关、勒紧裤带。“这都是被沾官带气儿的人闹的。”
中国式“人情消费”:让人不能承受之重
  人情就这样被过度消耗,而看钱交往、看钱办事的出现,越发让人不能承受。对此,只能说中国式人情消费,真的让人不能承受之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情消费负担过重,明显超出了正常的人情交往,往往掺杂复杂的成分在里面。
人情链条上的“份子钱”
  君子之交到底是淡如水,还是重如金?行情见涨重荷难卸的“份子钱”,只是整个社会人际交往陷入金钱化、功利化、表层化的一个缩影,充分暴露了当下风气及社会道德之病。为“红包”减负,首先要为负载过多的社会潜规则和人情表达减负。
"人情消费"攀升加大中国人生活负担
  更多的人认为过度的“人情消费”不仅加重了生活负担,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沪生表示,随着随礼金额、档次的不断攀升,会将人际关系不断拉大,为了躲避不断攀升的礼金,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那份情谊。
莫让“人情消费”成负担
  亲朋好友之间聚聚餐、送送礼,有助于拉近彼此感情,进一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如果,在攀比思想、“面子”意识作祟下,人情消费无度,以致让很多人在经济上承受压力、在心理上感到负累,那它无疑背离了初衷,其效适得其反。
  人情消费之变 更多>>

严格约束"公俗"才能影响"民俗"
  因为手执公权者,本就对社会公德秩序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干部不以是否送礼,礼金是否丰厚而改变办事原则和标准,此类人情消费的利益链条才有可能由此打破。
树立简朴文明健康的“人情观”
  人们应当学会换种方式表达情意,真正的礼尚往来是生活的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只要用心,亲朋好友之间总能找到既不落俗套、又节约实惠的方式。至于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更是需要以诚相待,以扎实的工作和出色的成绩换取信任与支持。
要人情,不要“人情消费”
  要人情,不要“人情消费”。人情需要从“消费”的泥潭里突围出来,少些铜臭味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多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多些心与心贴近沟通的淡定,多些真情实感的从容,这才是有正能量的人情!
“人情消费”应“绿色”
  人情消费,也应该有“绿色”概念。这是“低碳交往”,薄信一封、清茶一壶、鲜花一束,既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也拉近距离、不失礼节。这是“清新世风”,拒绝攀比、告别浮华,则能更多重视情感、关注心灵,让“崇清”成风尚,让社会树正气。
好礼莫过真情意
  礼尚往来的核心是礼仪规矩以及彼此之间的情意,并非礼品实物的价值多少。此所谓“恭敬之心,礼也”。这也正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法的由来。因此,尊崇礼仪,重视与亲朋好友的关系,理应重视内心而不是礼物的价值。

策划:闫慧萍 编辑:杨柳 美编:陈洋 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