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心理篇):心理干预点燃心灵的烛光 |
“签名会”也是一种心理干预
心理救助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三个方面,即防止过激行为,促进情感交流,对严重心理疾病者还要有适当的医疗手段。刚刚从巨大灾难中走出来的孩子们,心理上的伤痛使他们难以与别人交流,更不用说会欢呼雀跃。而这些梦中偶像的突然到来,无疑让他们非常激动,本能地要求明星签名。在签名会上重归童真童趣,找到真正的快乐,对孩子们何尝不是最好的心理救助? 心理救助,别忘了那些救援人员 面对每天大量被挖掘出的遗体,耳边充斥着受灾者失去亲人的哭喊,加上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相信不仅仅是新闻现场的媒体记者有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就连广大参与灾区一线救援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也不同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当前,对灾区人民的心理救助工作正在大面积展开,然而,对同样受到心理创伤的救援人员,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也应该及时跟上。
汶川地震幸存者心理危机集中爆发期为3个月到一年,3个月后可能是高峰期。中科院将在地震灾区建立心理干预基地,为灾后重建提供长达5年的心理援助,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和儿童。
灾后心理干预应成我们的普适文化 四川震灾,造成了太多的鳏寡孤独,灾后心理干预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目前对灾民的心理干预还处于初级水平,即暂时的医生、老师和社会志愿人员安慰谈心的阶段。主流观点关注的还是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仪式纪念,如倡议建立灾难博物馆、哭墙等,而缺乏机制性常态化的对个人关怀的心理干预。
灾区的孩子不需要心理重复干预
“5·12”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心理救援队纷纷奔赴灾区,不过,各异的临床干预方法却让公众眼花。着急展开救援的专家和志愿者们或许忽视了一个问题:同肉体治疗不同,不同流派的精神治疗难以契合承接。“一个心理学家在治疗时告诉孩子们,面对灾难要学会笑,勇敢面对挑战。下一个心理专家来了又告诉孩子,要哭出来,哭也是一种宣泄。”这种“重复”干预反而会对受助者造成二次伤害。
随着灾区抢险救灾工作重心的转移,震灾幸存者的心理疏导问题越来越被外界关注。全国各地的心理救援队纷纷赶赴灾区。这些救援队中,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也有具备相关知识的志愿者,他们用科学疏导方法,驱走那些劫难余生者心头的灾难阴影。心理救援这么早介入,堪称一大进步。 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 不仅政府对民间质问要存疑,民众对于问责结果也要存疑。凡是认为校舍倒塌即有官商贪腐,必是豆腐渣工程,这种说法自然偏颇。这种思维的走极端和不理性,就如同某些官员一听到民众要求调查建筑质量问题,就认定民众一定会趁机掀翻自己的座椅一样。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 灾后心理干预应成我们的普适文化 四川震灾,造成了太多的鳏寡孤独,灾后心理干预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目前对灾民的心理干预还处于初级水平,即暂时的医生、老师和社会志愿人员安慰谈心的阶段。主流观点关注的还是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仪式纪念,如倡议建立灾难博物馆、哭墙等,而缺乏机制性常态化的对个人关怀的心理干预。
|
|
|
|
第155期(心理篇):心理干预点燃心灵的烛光 |
![第155期(心理篇):心理干预点燃心灵的烛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