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其实,比悲剧更让人颤栗的,是对不堪回首、噩梦般苦难的再次追忆。震灾过后,幸存的孩子已成了真正“脆弱的芦苇”。此时任何强加的“采访”,任何对曾遭受磨难和正承受伤痛的提问,都将重新划开那些稍得痊愈的伤口,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警惕“新闻价值”遮蔽人文情怀
随着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发现,现在似乎已经到了展示受难者痛苦的时刻,不少新闻乐于报道一些吸引“眼球”的信息而忘记了人文情怀的要义。比如一些报道或节目把展现个体的痛苦作为重点,甚至无情重现灾难的狰狞,完全无视受难者的心灵创伤,无视幸存者失去亲人的痛苦……不一而足。
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当灾害发生的时候,网络媒体应该迅速把真相报道出来,以消除人们由于不了解情况而发生的恐慌,但是对于捕风捉影的消息,来源不确定的消息的发布,必须要慎重。因为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代表着权威。否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何在?
大灾面前,媒体交出合格答卷
汶川地震,是上天给刚刚经历过冰雪灾害的中国抛出的又一份严酷考卷。必须作答的不仅仅是灾区民众、党和政府、国民乃至军队,也包括报纸、通讯社、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面对自然界这次面目狰狞的拷问,我们的新闻媒体如何作答?在众所周知的答卷背后还有什么样的伏笔和故事?
地震中,请媒体多一些人性化新闻!
关于媒体记者成为救灾在对象的,在我熟悉的一个媒体QQ群里,时不发布“某某记者被困”的消息。而妨碍救灾现场开展工作的,经常会在央视的画面上听到,请记者到退后一些,以免影响生命探测仪的判断。诸如此类事情,并不是个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