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大建虽然带来政绩指标短期飘红,但往往付出文化戕害、传统灭失等隐性社会代价和成本,还有土地迅速被消费甚至浪费殆尽、环境被严重污染等透支子孙的代际成本。
全国不少城市存在规模大、周期长、影响广的“大拆大建”现象。据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每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一些城市定位过高、速度过快、用力过猛。
一批“短命建筑”背后也有政府大拆大建的影子。上世纪云南第一高楼——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已于今年9月爆破拆除,“寿命”不到30年。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辽宁科技馆等也因为种种“需要”而“短命”。
大拆大建的背后,透视出一些城市出现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罔顾民声等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大搞政绩工程,在这一拆一建的过程中,带来的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环境的极大破坏。
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在这些拆与建的过程中,需要城市领导者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在改造之前广泛征求专家特别是当地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兼顾效率与实效性,而不能一味的以政绩和GDP为追求目标。
往期回顾
自锯病腿,折射救助之痛
土豪婚礼,说好的节俭呢?
正能量返航,叫好且慢
以房养老,靠谱么?
“拥堵费”,并非治堵灵药
"官谣"应止于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