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系统尚不完善的当下,即使“拥堵费”的征收提高了私家车的使用成本,但无可选择的市民恐怕很难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度。因此,“拥堵费”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是个问号。

    机动车使用成本提高,治堵效果仍堪忧
  近年来,交通拥堵一直困扰着京、沪等大城市。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北京市今年上半年拥堵略有加剧。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交通指数5.0,同比增长6.4%。路网平均拥堵时间增加30分钟,每天平均堵车1小时40分钟。晚高峰严重拥堵日达到10天,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两天。交通部门将这个指数与路面车速做了对比:当指数达到9,路网速度每小时在18公里以下,如果指数是8,基本全路网速度为每小时20公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建设设计所所长张根日前对媒体说,市民对私家车依赖度高,也折射出其使用成本较低的现实。征收拥堵费确实能提高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但目前来看,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一方面,拥堵费不会对数量庞大的公车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公车的使用成本都将由公共财政支付;另一方面,对于“不差钱”的高收入群体来说,拥堵费也只是“九牛一毛”,调控作用极为有限。“另外,由于公交系统尚不完善,私家车缺乏可替代性,即使提高使用成本,也很难降低市民对私家车的依赖度。”

一
2003年,伦敦市开始施行这一政策。市中心某些地方必须先缴纳拥堵费,私家车每天每辆10英镑,征收对象为普通轿车。起初收效显著,在属于征收区的伦敦内城,道路的平均交通流速提高了37%,而上下班高峰期时的交通拥堵程度下降了40%。近年,虽然伦敦收取的拥堵费在持续提高,但收效却在持续减弱,“越收越堵”的交通拥堵费饱受诟病。
    中国的大城市“治堵”应逐步淡化行政强制手段,过渡到用市场化手段和吸引市民主动参与以实现出行习惯的调节
一
由于涉及人情关系、给点面子等中国式难题,“超生罚款”的征收往往存在着“收钱放生”、私自议价等乱象,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和足额征收。此外,“超生可通过罚款解决”的认识也令很多大款们无视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想生就生”,使得计划生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拥堵费的征收应以完备的公交系统做为基本前提。但北京这样高速发展的城市,公交的发展速度能否赶得上人口和交通需求扩张的速度还是个长久的难题。
    香港地铁运营模式值得借鉴
  无论是政策倡导者还是媒体,在谈到“交通拥堵费”时,都喜欢举新加坡、伦敦和纽约的例子,似乎征收拥堵费已经成了“国际惯例”。但在这样的“国际惯例”背后,无论是新加坡、伦敦还是纽约,都是在经过长时间调查、摸底、测算、论证,各种利益群体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之后才作出的决定。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也好、伦敦也好,其公交系统的发达和方便性都远远超过北京,如公交衔接的快捷、公交枢纽附近的免费或廉价停车场、与居所之间“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等等。正是这种公交系统的完备,使得新加坡的公交出行率超过了65%,伦敦的公交出行率达到了72%。

  按照北京市的规划,到2015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52%。因此,解决城市拥堵的关键是发展公共交通。但是,像北京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公交发展的速度能不能赶得上人口和交通需求扩张的速度,恐怕是个长久难题。

  相比之下,香港地铁的运营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香港地铁采用政府、地铁公司和发展商联合开发的模式,其中地铁沿线物业发展的利润成为地铁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以物业养地铁的模式,避免了政府单方面投入、地产商单方面受益的局面。这种公交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用合理的制度安排控制征收成本
  交通拥堵费并非不能征,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共交通必须足够发达,让民众的出行有一个可替代的方式。也就是说,交通拥堵费只能是在所有措施之后最后采取的措施。然而,目前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各个城市,各种交通工具并不足够发达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征再多的交通拥堵费也没有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没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征收成本。众所周知,征收拥堵费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基于此,征收的拥堵费要用于改善公共交通。伦敦征收的拥堵费,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在削减——2007年伦敦用于拥堵费行政管理的支出为1.6亿英镑,而用于巴士和交通流量改进的资金不足1000万镑。那么,拿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城市在收取拥堵费的时候,征收成本会比伦敦低呢?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拥堵费甚至很可能沦落为“养人费”,或者成为职能部门创收的新手段。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城市规划不合理、道路交通路线设计有问题以及司机、行人的道德素质不高这三点。要改善城市交通问题,最终还得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北京为例,要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应着眼于优化交通模式、发展立体交通,提供便捷、舒适、快速的公交服务。

三
香港地域狭小、人口拥挤,虽然交通同样繁忙,却繁而有序、忙而不乱,基本与堵车绝缘,而且香港从未采取过特别限行的措施。缘何香港车辆能做到畅通无阻?其科学高效又人性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功不可没。

  建设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无疑是治“堵”的根本路径,但在公交系统短时间难以满足大多数市民出行需求的情况下,收取拥堵费也可说是无奈之举。拥堵费若非收不可,也应充分尊重和倾听民意,以合理的制度安排控制征收成本,使征收的费用真正用于改善公共交通,让“堵城”居民真正享受顺畅出行之乐。

  往期回顾
"官谣"应止于权者
“签到奖”,监督缺位的产物
蒸笼车的民生,局长不知道?
扒下楼堂馆所的马甲
为何要严惩法官"嫖娼"
为何谣言能击垮高福利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