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长远设计好实现教育均衡的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仅仅强调划片就近入学,是不可持续的,是难以走通的“捷径”。

  就近入学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择校热  

  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从而选择父母离婚,这是一种“荒诞的合理”,是小说中才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情节。且不说这里面蕴藏着极大的婚姻风险——已为“离婚买房”所证实,即使从培养孩子角度讲,这种“择校离婚”实则是钻制度的空子,是为了成功而无所不用其极,由此带来的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恐怕上100次核心价值课,都难以弥补。这种趋利避害于个人来讲,或许“合理”,但于社会来讲,难道不是一种“荒诞”吗?不能说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没有重视。这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为了制止择校热,政府部门推出了许多举措。要求在户口、实际居住地及房产证上的“三位一体”,就体现了这一点。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择校热的出现,乃至“择校离婚”的出现,充分说明当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这些年来在教育平权上虽然喊得不少,但雷声大雨点小,教育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在加大。相对于过去,一些孩子还可以努力学习,通过考试上一个好学校。而现在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或者说很少有了。剩下的只是拼运气,拼自己在不在名校学区。这其实也是一种拼爹,拼自己的爹有没有钱买一套学区房,有没有关系找到上名校的路子。

复制一
近期,在不允许跨区择校的严规下,南京有名校的地区出现了“突击离婚”的现象,父母为了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而假离婚,迁回住在名校学区房的老人名下。
复制复制一
2月17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京津等重点大城市的小学全都划片就近入学,九成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在假离婚的背后,更是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均衡。正是由于学校分三六九等,名校又集中在名校区,才导致诸多家长动用离婚这一极端招数来为择校创造条件。
复制一
教育资源不均衡,名校和名师过度集中,衍生了大批择校生,既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产生了寻租腐败的空间。
复制复制一
4月22日,海口市在演丰中学和中心小学挂牌设联盟学校,使两学校共享海南华侨中学、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要缓解“名校热”的问题,首先应该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让名校资源也能像居住地那样流动起来,而不是让市民去追逐名校不得不手段百出。
复制一
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都要定期轮岗,每年的流动率达到16%,使优秀师资能够充分流动,让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不至于差距太大。
  离婚择校提醒有关部门,唯有切实转变思维,进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优质师资的流动与共享,缩小区域内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就近入学”才不会走样,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往期回顾
自来水污染,市民如何维权?
管好权力 杜绝"买分卖分"
限牌"半夜鸡叫"何时休?
1死3伤 平度之殇何解?
"训诫":莫以改革之名
除夕高速,别让归心"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