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武侯区航空路新希望大厦外,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莫向松手捧玫瑰,带着14个人集体下跪,想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借款100万元治病。有人同情其遭遇并支持他的勇气,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其“道德绑架”,有失尊严。

  莫向松: “我不是炒作,就是为了活命”

  在“跪求借款”事件发生后,除了理解和同情的声音外,也有很多人质疑莫向松此举是炒作,甚至是“逼人拿钱”。对此,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莫向松说,“我不是炒作,网上的评论我都看到了,他们不是病人,没法理解我的心情,我现在就想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当被问及怎样看待网友“道德绑架”的质疑时,莫向松表示他并不这么认为,“我就是想活下去。父母养我二十多年,我不想自己就这么没了。如果能活下去,我将来会回报社会。我想过,等有空了去孤儿院当志愿者。”

  民意调查:以疾病要挟他人求助是“道德绑架”

  媒体人王志安在实名微博中写道:“这是要挟,以自己的疾病要挟别人救助。不管对方是否有钱,都不欠你的。慈善的基础是自愿,一旦违反自愿原则,就是恶。”网友“大宝aloha”更直指“求生的欲望未赋予你道德绑架的权利”。

  与此同时,某门户网站的民意调查也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公众认为:这不是借钱是“要”钱,算是道德绑架,有接近三成的公众认为:为追求活命的机会可以理解,但用错了方式。换句话说,近九成人认为此举不妥。

一
莫向松和其同学选择手捧玫瑰下跪,是因为他觉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但不少声音也认为慈善的基础是自愿,他的这种行为无异于“道德绑架”。
二
据了解,这并不是莫向松首次在公开场合策划求助活动。此前,莫向松曾在成都的一块草坪上策划了“裸晒”晒死癌细胞的活动,引来不少本地媒体关注。
    如果莫向松不是求助无门,再加上有些人因媒体报道被关注而获救助的新闻频出,估计他也不会想出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求救创意。

  靠媒体曝光引起关注成弱者求生武器

  客观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莫向松,自然很难去体味他的求生欲望有多强烈。而更加悲剧的是,每有类似案例发生,救助机制要么缺失,要么不知情,最后只能依靠媒体曝光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这也给人带来一种误导——无论是看不起病,还是生活极度困难,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似乎是“大曝光大解决;小曝光小解决”。

  当弱者的求生武器只能依赖于“炒作吸引关注”时,更多的弱者都会沦为牺牲品:因为公众会审丑疲劳,一旦弱者没有更好的创意,或是没有特殊的情节可以叙说,就很难再吸引公众的眼球了,那要想获得社会帮助和制度救济,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
2012年4月14日上午11点多,郑艳良为结束长期病痛折磨,找来家中的一柄水果刀、一根钢锯,再把毛巾缠在痒痒挠上咬在嘴里,给自己做了截肢手术。
二
自从1993年被确诊为尿毒症,为了节省透析费用,胡颂文用厨具、容器和简单的仪器自制了一台“血透机”,每个月做13次血透,总共算下来不到1000元。
    “大病患者”的救助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政府继续加大“医保”投入,公益组织继续扩展救助面,“公众该出手时就出手”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个大病患者有尊严的活着。

  政府部门应在大病救助中承担起主要责任

  想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还得依靠政府,还需要整个社会的联动。比如呼唤已久的大病救助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贫困人口患上大病一般都能够得到免费治疗。大病救助应该是老百姓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应该担当的责任。

  不知道实现大病救助有多难,但据2007年1月24日《深圳晚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者曾测算,政府投入1380亿元即可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再投入650亿元就可以解决全民大病的支出风险。因此,最需要拿出智慧和力度的,是整个社会的救助机制,是政府部门。

一
尽管全国各地都设有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但往往存在申请门槛过高、审批手续烦琐等问题。因此,大病救助、慈善救助等都需要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如此双管齐下,才能尽早破解大病救助难题。
    我国应逐步完善医保制度的顶层设计,同时鼓励民间慈善事业有序发展,合力构筑起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力求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健康地、有尊严地活着。

  往期回顾
公务员涨薪 公平是关键
"撕书殴师" 教育该喊疼!
消除歧视,捍卫公平就业权
"情""法"之辩 终须回归司法
爹娘离婚,儿女入学!
自来水污染,市民如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