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孝子培养工程”的诞生,从某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道德精髓的延续亟待救赎。部分当代人尤其是新生代对传统的孝道文化理念的淡漠无疑是可悲的。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诸多关乎孝道的经典名句。中国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伟大内涵,曾是中国人一种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
可孝道在当代的传承却遭遇瓶颈
    近来社会上出现老人的跌倒没人敢扶、见死不救、硕士公务员殴打父母等热点事件,也许正是推动“孝子培养工程”展开的因素之一。
    当下存在的诸多子女不孝的现象,时不时地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时下的部分中国青年,言必称“个性”,语必谈“自由”,一段时期以来,孝义这一传统价值观在年轻人中屡屡遭到冷遇。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硕士毕业的深圳公务员殴打父母事件,和前段时间发生的留日学生“机场弑母案”等,无不令人错愕不已。孝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正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孝道的缺失折射了转型社会的阵痛
    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疲惫不堪,精神错乱、亲情淡漠。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病”。当前种种遗弃父母,打骂父母,置父母生死于不顾的社会现象,这些归根结底就在于,在转型期的社会中,孝道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不能承受之重!“百万孝子工程”出现,在备受质疑的同时,也引发了这样一个反思:到了该给一代人补上道德课的时候了,否则,我们失去的将不止是孝道,恐怕还有更多想不到的损失。
1111
孔子在其所注的《孝经》中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2
打父母的北大硕士公务员打出了“孝义大讨论”。 
  脱离了社会环境和现实情况,单纯的“道德量产”,很可能因为其无源之水之态,而成为乌托邦式的寓言——愿景足够美好,结果却难遂愿。 
11
不管是本着怎样的初衷,中国伦理学会培养百万孝子的计划一出炉,便被网友直呼“雷人”。 
2222
孝道不可能被某项“工程”所独立创造,孝子也不可能被批量生产。 
  孩子不孝顺,板子不能只打向孩子一个人。只从孩子做起也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我们该想想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否合理,而我们的社会,又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要找回中华古老的文明和孝道,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是什么造就了孝道的遗失?
    
现在学校都在忙着“应试”教育,都在比着“成绩”、看着分数,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要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去遵守孝道。孩子每天也是在校学习,到了家里还要学习,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一些好习惯。久而久之,恰恰会遗失很多重要的品德。
    另外,在家长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父母亲已经从教孩子变成了完全的惯孩子。万千宠爱集一身,又如何不造成孩子“天马行空”“唯我独尊”。
    其次,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好的风气难形成,而坏的风气非常容易传染和泛滥。就是为人父母者,也越来越多的以物质上的弥补来取代对老人精神上的关爱。孝义这一传统价值观在年轻人中遭到冷遇也绝非偶然。
用“小孝子工程”激活“大孝道建设”
    孝作为一种素质,与健全的心灵、健美的人格、健全的责任紧密相连。培养真正的孝子,要多一些行胜于言的道德激励,少一些浮夸炫耀的形象工程。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转变,青少年经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出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孝心。
    有人说,用“小孝子工程”激活“大孝道建设”;“小孝子工程”在行动,但不能让小孝子工程“一个人战斗”。这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我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百万小孝子工程计划,就应该意识到我们成人世界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依靠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孝”作为一种自发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被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那效果,远比机械制造出来“孝子”好多了。 
11
严格照着条条框框、在模具下打造出来的孝子,必然是自欺欺人。 
2
培养孝子,不应是一场浮夸炫耀的形象工程。 

  把“小孝子”这个标签贴在部分孩子身上,太无科学依据,让他们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更是过于沉重。真正为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的,也许应该是我们自己。

  往期回顾
差生戴绿领巾 冠冕堂皇的教育暴力
学术腐败 斯文扫地的象牙塔丑态
名人之后的教与养
大学致辞:信美之言关照理想与现实
大爱点燃希望 献礼教师节
茅盾奖不该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