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其实本该是凝聚一个国家人心、提振一个社会信心、强化一个群体共识的公共活动。但是,奥运会期间,民间舆论场的那种语言暴力已将这种奥运共识撕得片甲不存。
|
利益链面前,刘翔已成棋子
“像是一颗棋,进退任由你决定,我不是你眼中唯一将领,却是不起眼的小兵……”这是王菲的《棋子》里面的歌词,恰是刘翔如今尴尬境况的一个写照。
据《信息时报》报道,此次伦敦奥运会,刘翔背负着17个赞助商合同踏上110米栏的跑道。《郑州晚报》也发问:“人们能想象得到的是:如果刘翔正常比赛拿不到好成绩,他的广告效应、商业价值,可能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如果是因为伤病,其广告效应、商业价值,可能不降反升。”
可以说,赛场上的刘翔,不仅为拼搏金牌的激情所驱动,更为商业氛围所笼罩,原本朴素的体育精神已不再单纯。在发令枪响的那一刻,体育本身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利匹克精神夹杂了过多的水分,一个小小的棋子,承担了太多的“重任”。
|
奥运,全民已不再齐共享
奥运会,其实本该是凝聚一个国家人心、提振一个社会信心、强化一个群体共识的公共活动。因为,体育运动中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金牌中有共同的价值观,追求认同中凝聚着共同的光荣与梦想——当国家队的选手站在领奖台上,国旗升起国歌唱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本能的国族认同感。所以,奥运期间,往往都是爱国主义情怀最热烈的时候,国民会在奥运的精神感召和对国家队的关注中,凝聚在一起。
但是,奥运会期间,民间舆论场的那种语言暴力已将这种奥运共识撕的片甲不存。“五毛”与“公知”、“爱国”与“叛国”…..各种标签赋予了各种言论更加荒唐的韵味,一枚小小的金牌,不仅引发出爱国精神真伪之批判,更引发国家体制之批判,这种激愤舆情的背后,则是和谐、健康、拼搏的奥利匹克精神的远去,悲哀!
|
|
 |
|
四年前的退赛,人们的惊愕大于不满,原因在于事先根本不知道;四年后,事先依然不透明,没人确定刘翔到底能不能比赛。而这样不透明的伤情信息,正是阴谋论盛行的最大原因,至于刘翔到底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 |
|
 |
|
图为刘翔科研组的三位专家。为了刘翔能跑出好成绩,中国田径队的“举国体制”几乎全用在了刘翔身上。由此产生的花销,可想而知。据粗略计算,国家在刘翔身上投入的费用每年高达四五百万元,从雅典到北京周期保守花费三千万元,从北京到伦敦呢?加上治疗,康复训练等费用也许还不止这个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