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浩浩汤汤的媒体监督大战,不可谓之不壮观,在一篇篇“檄文“的”讨伐“下,农夫山泉迫起反击,并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遭受了不公平的舆论暴力。双方争辩的事实究竟是何,淹没于舆论声浪之中。

  “连续27天,《京华时报》用了67个版面”

  4月10日《京华时报》刊发报道《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报道引用业内人士说法:“农夫山泉瓶装水的生产标准还不如自来水“。

  “标准门”事件发生之后,《京华时报》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4月12日,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确认,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确实不如自来水标准;4月17日,消费者因标准问题起诉农夫山泉;4月19日,浙江省卫生厅回应称浙江地标必须与国标一致;5月3日,《京华时报》报道称北京市桶装水销售协会通知下架农夫山泉桶装水;5月6日,北京市质监局介入调查,农夫山泉桶装水因标准问题停产……

  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陆续进驻舆论场   

  4月10日,浙江省质监局食品监督管理处处长周晓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三份标准(《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GB19298-2003;浙江省标准DB33/383-2005;广东省标准DBS44/001-2011)中微生物指标完全相同“,报道称,国家标准GB19298-2003出台后,地方标准比国家标准还严苛。《京华时报》称周晓林处长的说法是为”瓶装水正名“。

  4月12日,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称,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的确不如自来水标准,他表示,任何瓶装水企业都必须以国家强制性标注——GB5749为底线。

  14日,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文,对其会员企业农夫山泉始终不认错的强硬态度严厉批评,并在此确认,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不如自来水标准,有待于修正提高,同时该协会还指出地方政府涉嫌袒护作家。

  一场舆论场的大战就此拉开。

一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大陆的饮用水生产企业,成立于1996年9月26日,原名为“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所在地为杭州,是养生堂旗下的控股公司。公司拥有“农夫山泉”品牌,以“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而闻名于全国各地。
二
2001年,人民日报旗下的京华时报社,在北京报业市场率先试水,集纳社会资金,以全新的机制引领中国报业改革,获得巨大成功;2011年,进入北京元年的京华时报社,完成了她的十年的积累和铺垫,“目前已占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得不提及的市场之殇——产品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市场标准显得尤为混乱,不少跨国企业的产品标准虽然内外有别,却依然游离法律惩罚之外;不少标准落更是后于经济发展几十年,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二
“作为裁判员,请不要再当运动员”这样的“规劝”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频发出现,特别是一些与行政权力相联系的相关活动。在网民看来,既然作为运动员,就失去了裁判员的资格,这样的规定既是竞争比赛的要求,亦是公平比赛的前提。
复制二
大企业绑架行业标准,这样的事例在当下中国并不少见。在牛奶行业举办的一场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

  作为市场经济强势地位的企业似乎很少出现被一家媒体“死磕”的情况,在将近一个月的“穷追猛打”下,农夫山泉自称“员工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决定退出北京市场。《京华时报》,真的做错了么?

一
5月6日,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饮用天然水标准新闻发布会”。会议进行至媒体提问环节,京华时报记者准备就农夫山泉董事长的无理抨击进行纠正,发布会现场突然冒出“滚出去!”的喊声。据现场目击者及凤凰网报道指出,大喊“滚出去”的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
一
有关舆论暴力或者舆论压力的事件,在当下并不少见,特别是药家鑫实践中,在未经法庭审理,全社会已然形成了“杀无赦”的呼声,虽然,我们坚信司法公正,相信法官的智慧与法律的尊严,但媒体、舆论的声音至少淹没了理性的思考。

  对于媒体的社会监督,一个负责的食品安全企业应该怀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对于社会各界的质疑,更应采取积极的行为,通过及时的沟通、具体的解释来回应社会的关切。如果说京华时报的“67版报道”的确是一场“舆论暴力”的话,那么农夫山泉退出北京市场,关闭消费者大门的做法是否更是一场“暴力”?口口声声的社会责任去了哪里?

  往期回顾
如何破解"中国式"难题
救治流感患者,财政不可旁观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抢票插件动了谁的奶酪
官员财产&个人隐私,无交集
微博反腐加速度 查处要有力